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之浅见

2011-12-29史显友

成才之路 2011年17期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
  1. 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而且,只有经过一个让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过程,才能达到使学生完全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因此,既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获取知识,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发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重在启发引导、点拨与激励,促进和完成从教到学的转化,使学生学会学习。
  2. 为学生创造自我反思的空间
  当看到学生计算或解题中的错误,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请其他同学帮他找一找“错在哪里?”请他自己说一说“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的角度完善学生自己的知识,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思维能力。
  3. 要及时反馈,评价鼓励
  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发现和肯定困难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对那些解题中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究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
  1. 让学生多讨论
  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探索,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思。特别是小组讨论是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好形式。
  2. 让学生多“质疑问难”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3. 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时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促进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1. 教学生学会观察
  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把观察与思维相结合起来,提高观察的效果。
  2. 教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在指导学法过程中,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做边想。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机会,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点表达思维的机会。教学生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
  3. 教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至运用一定的方法,必须学会归纳学法,然而归纳学法并非易事,须经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小结。通过学生小结,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如每节课的总结阶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懂得了……”“学到了什么知识?”等这一类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既巩固了新知,检查了效果,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提高了学生全面的数学素质。
  总之,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适合探索的氛围,搭建适当的探索平台,才能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永嘉县瓯北镇黄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