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
2011-12-29陈志丹
成才之路 2011年17期
执教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时,组织学生对这场“我”与父母的冲突,谁是谁非进行讨论。学生异常活跃,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应该怪爸爸妈妈,他们太不懂孩子的心了;礼物贵重,友情更贵重,希望做父母的能认识这一点;朋友之情不能用金钱衡量;物品失去可以再买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损害,这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父母态度粗暴,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影响孩子心理,破坏了孩子之间的感情……
以上的发言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在处理“亲情”与“友情”关系上,有些偏颇。基于学生的这种只责怪他人的特点,我就随机增设这一环节:“如果你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送给父母,他们又转送别人,你会怎么想?”学生表示强烈不满,说是父母不尊重他们,言辞间还是怪父母,未意识自己的错误,只有一部分学生安静地思考,露出若有所悟的神情。于是,我提示道:“父母把有价值的东西送你,是爱你,可你转送给别人,想想父母的心情。”这样换位思考后,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缺点。学生理解父母的感受与做法后,在解决“那如何避免冲突发生?”时他们的想法就比较公正与宽容。有说: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不可随便送人;已送人了,父母可以好好商量,用别的东西把它交换回来。
在这种气氛下,我因势利导问:为何会与父母发生这样的事呢?学生得出与父母沟通交流太少的结论。老师小结:以后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沟通,要敞开心扉让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站在父母角度考虑,尊重理解父母。
新课标强调情感教学,而情感教学不能是说教,它需要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是最亲密的也是易感知的,与父母的关系不和谐,怎么可能创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又谈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呢?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他们觉得父母无论为他们付出多少都是理所当然,更多的是觉得“父母啰嗦、小题大做、干预过分”,以代沟为借口不愿与父母沟通,对父母态度十分冷淡,甚至和父母顶撞。过去总觉得现在的孩子在情感上只知获取,不知给予,心中无他人,属于麻木状态,很难触动他们情感的深处。这节课告诉了我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内心深处藏着浓浓的爱意,只是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触动他们内心而已。其实,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是很正常的,不必刻意去逃避,教师只有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情境,真诚对话,才能打开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明白其实“爱的冲突”大多是因为父母与子女彼此之间理解、沟通得太少造成的,但只要有爱在,这些冲突是完全可以化解的。所以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情境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灵世界,触动他们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父母,正确化解爱的冲突,构造一个有益身心发展的环境。
(乐清市虹桥镇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