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2011-12-29刘羽

成才之路 2011年17期

  所谓“学困生”分两类,即品行障碍与学习障碍两个方面。而产生“学困生”的原因也分两个方面,即先天个性因素与后天养成习惯因素。基于以上原因,抓“学困生”转化的关键,不是强制管教而是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不失时机的心理帮助是使“学困生”转变的一剂良药。如何实施心理帮助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信任的基础上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对症下药
  信任是做好学困生转化的前提。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由于在教师头脑里认定一些儿童非凡才能,从而驱动着他们去精心培养,认真备课,研究教法、学法,耐心辅导,表现出特别关注与尊重这些“特殊学生”。这样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喜爱上教这些学科的教师,爱师之情很快就会迁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上去,教育教学效果也就上去了。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学生的心理障碍源于不同的家庭、社会及个人因素。我们应认真观察,做深入细致地多方面了解,然后对症下药,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于一些因家庭因素造成的品行不端的学生,针对其缺点,做好家长的工作,帮助家长用良好的方法引导孩子。
  二、永怀爱心,及时表扬,提高其自信心,开发其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对学生实施关爱的教育方法,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爱是转化学困生的营养剂。只有通过教师大量、细致、耐心的艰苦工作,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与信任,唤起求知欲,心悦诚服地听教师的教诲,并付诸行动,取得进步。
  教师在具有爱心的基础上,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提高其自信心,开发其潜能。再差的学生也有他的优点,老师不能把“差生”看得一无是处。应特别注重发现他的优点,及时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也有长处,从而提高自信心。
  三、引导互相关爱,激励其融入同学之中
  “隔离法”只会让“学困生”更加“困学”,使他们更加的孤僻,难以转化。班主任引导全班集体之间的互相关爱,能让“学困生”时时感到班级的温暖、同学的关爱,从而奋发向上。
  学困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取得的成绩不那么明显,更需要鼓励、喝彩、加油,激发其兴奋点,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为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寻找或设置激励载体,然后抓住契机,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进步的希望,增强自信心。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对差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去激励、感化、引导他们,使学生转变为自主、自信、自强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温州市乐成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