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成长中的特殊性
2011-12-29吴谨贾新文张晓宏苟红明
成才之路 2011年17期
学校德育像其他任何教育学科内容一样,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这些规定性区别于其他学科而使自己有了特殊性。学校德育的特殊性研究,是廓清学校德育本质与功能、途径与方法的必然选择。学校德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校德育自身内容的特定性,德育对象的特殊性,德育方法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一、学校德育的特殊性
学校德育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是学校教育的方向与旗帜。学校德育在学校教育内容“五育”中处于首要位置。学校德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性学科,它有自身的科学体系。
二、青少年道德成长的特殊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变化期之一,也是道德成长的关键期,这一关键期是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其一表现为青少年身体发展的特殊性,其二表现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殊性。青少年这一特殊重要的阶段,被人们称作“关键的几步”“早晨的太阳”,是青少年身心发展与道德成长的奠基时期,机遇与风险并存。
三、德育生活化是青少年道德成长的科学途径
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生活德育化。所谓生活德育化,就是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方式。反过来说,把人类的生活方式转化为合乎道德的生活方式,就是德育生活化的最终目标。
德育作为培养下一代的教育活动方式,它是社会教育的内容之一,产生于人类生产生活中。学校德育是人生德育的一个阶段或组成部分,它源于生活。
学校德育虽然也是一种以学习为内容的活动方式,但它却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的生活方式仍有一段距离。学校德育课程内容是生活内容在德育方面的概括和总结,理论化的东西多。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活之树常青,理论往往会灰白无色。所以,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能解决学生生活与成长中的问题的德育,才是真正有用的德育。德育生活化是青少年道德成长的科学途径。
四、学校德育生活化实践
学校德育生活化实践应当至少包括学校德育制度的优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配置,德育课程与课堂实践的生活化,其他学科的德育以及德育活动的经常化。
1. 学校制度的优化
学校德育生活化实践是学校一直进行着的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与优化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完善过程,它也是实践——总结——再实践——再完善的过程。
我校在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断实践探索、修订提高与完善,目前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适合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三大类38种(见《安川学校规章制度汇编》)。这些制度中,“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团支部书记工作职责”“少先大队辅导员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职责”“政治学习制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常规要求”“安全教育细则”等规章制度的大多数内容都涉及教师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优化,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制度的保障。
2.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以前,我校的德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和其他农村学校一样都是学校领导和老教师担任,其教学内容不是变成纯形势教育就是变成语文、数学、外语的自由练习,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程度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德育生活化研究”课题开题以来,学校十分重视德育课程的专业化配置,让接受过德育专业的教师从事学校德育课程的教育,改变了以前德育课程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并且,学校加大了思想品德课程任课老师的教研交流与培训力度,使德育课程任课教师既有了用武之地,又得到专业化成长,还为学校的德育生活化发展提供了人员与技术保障。
3. 德育课程的生活化
新德育课程在关注学生体验,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知识生成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在德育课程的课堂实践中,以知识性的讲解为主的课堂德育教学方式在农村学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这就形成了课程的生活化与课堂的概念化、知识化运作的现实矛盾,直接影响着德育课程精神的落实。
学校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适合学生成长的方式的教育为主,就要改变课堂空洞,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说教方式,而加大学生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解决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把学生的生活实践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身生活、交往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达到自己负责自主成长的目的。教师改变自己的主人角色而成为引领者、组织者、解惑者。
德育课程的生活化就是德育课程在课堂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引领学生、组织学生,联系学生成长,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德育真正成为优化学生成长的促生剂。
4. 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
德育生活化本来的意义就包含生活的德育内容。培养品德高尚的学生不只是德育课程的任务,学校其他课程也有德育的责任。语文中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物理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分析与防范意识也是关系祖国人民未来命运的问题,注意环境保护也是德育应有的内容。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中,把德育作为一个目标来设计与落实。浇灌一小块草地洒几桶水就够了,浇一大片林木,不普降甘霖怎能奏效?德育的成效至少要在其他学科的共同参与下获得。
5. 德育活动的经常化与渗透
除了课堂的德育生活化活动,校园内外的德育生活也很重要。植树节前夕的种树环保活动;清明节前夕的祭奠英雄先烈的扫墓活动,回家祭祖感恩活动;建党建军节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览瞻仰活动;母亲节前的感恩座谈或作文竞赛活动;革命领袖与重大革命实践的周年纪念活动等都能对未成年学生的思想优化起到促进作用。我们提倡并合理安排且有计划地搞这些活动,都很好地教育了学生。
总之,由于学校德育的特殊性与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学校的德育一定要按照德育生活化的科学方式来进行,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的成长既合乎他们的成长规律,又不失国家、社会对他们的规范要求,也才能造就一代代真正合乎德育目标的新人。
(通渭县平襄镇安川学校“德育生活化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