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凭什么成就卓越

2011-12-29张在军

成才之路 2011年17期

  五、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1. 信念+努力=杰出?
  
  王政自幼聪慧,但她活泼好动不爱学习。老师讲课,她一听就会,做题时往往粗心大意,不是少了括号就是漏了小数点。我几次和她谈心,她都说,老师放心,考试时我一定给您各科满分。
  话虽这么说,但到了期中、期末考试时,她那粗心的毛病又犯了,做应用题时,解题思路、步骤都对了,就是答案有问题。语文试卷做上的题目几乎都对了,但不是这里漏了个填空,就是那里少了个造句。
  有必要给她上上人生教育课了。我给她讲了黑人赖斯成功的故事:
  黑人女孩康多莉扎·赖斯9岁那年,父亲带她去华盛顿游玩,在白宫美国总统的办公室前拍照留念,当时她就对父亲说:“总有那么一天,我会在这里面工作的。”赖斯的父亲约翰·赖斯对女儿说:“如果你付出双倍的努力,或许能赶上白人的一半;如果你愿意付出四倍的辛劳,就得以跟白人并驾齐驱;如果愿意付出八倍的努力,就一定能赶在白人前头。”
  赖斯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15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顺利地考入了丹佛大学。在丹佛大学读书时,一位教授在课堂上说,黑人的智商明显比白人低,因此,他们平时的行为处世也要笨得多。当时在场的250名学生竟没有人提出异议,只有这位女孩激动地跳出来反驳,指出并没有证据表明白人与黑人之间存在着基因造成的智力差距。她说:“您不应当将这个观点当作事实来论述,因为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个观点的谬误。以我为例,我不光会说法语,还会弹贝多芬的曲子,对于你们的文化,我掌握得比您还好!”她讲述了自己在圣玛丽学院时的经历,当时全班67名白人学生,却没有一个能与她相比,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后来她连跳两级。她说:“只要努力,黑人一样杰出。”
  1981年,27岁的她成了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教师。1987年成了一名杰出的教授,之后又成了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教务长。1987年,斯考克罗夫将军应邀来斯坦福大学演讲。在晚餐会上,他认出了这个女孩。这个女孩站起来与他交谈,她表现出的自信以及在政治和军事方面良好的专业素养给他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不久,将军把她带到了华盛顿,担任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特别助理,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之后,她被任命为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来,赖斯被布什总统提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
  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这便是赖斯成功的奥秘,也是任何成功人士的共同奥秘。
  我又给王政讲了不要急于求成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故事。
  海洋动物园里有一条重达8 600千克的大鲸鱼,能够跃出水面6.6米,还能向游客们表演各种杂技。面对这条创造奇迹的鲸鱼,游客们纷纷向训练师请教训练秘诀。
  原来,最初开始训练时,他们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下,使鲸鱼不得不从绳子上方通过,每通过一次,鲸鱼就能得到奖励,这种训练好像游戏,鲸鱼很喜欢。
  渐渐地,训练师会把绳子提高,只不过每次提起的幅度都很小,大约只有两厘米,这样鲸鱼不需花费太大的力气就有可能跃过去,获得奖励。而时常受到奖励的鲸鱼,便很乐意接受下一次的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鲸鱼跃过的高度逐渐上升,最终竟然达到了6.6米。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微小的量变最终导致质变的飞跃。每天若能进步一点点,你就能创造一个充满奇迹的人生。
  后来,王政渐渐改掉了浮躁不踏实的毛病,学习有了很大长进。几年后,她以优异成绩实现了她人生的夙愿,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2. 先把鹅卵石放进罐子
  
  王静辍学了。
  王静姊妹三个,哥哥姐姐都在上学,母亲身体又不好。下午放学后,我来到王静家家访。她父母又搬板凳又倒水。
  一边帮他们剪兔毛,我一边给他们讲先把鹅卵石放进罐子里的故事。
  有一位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鹅卵石放进去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
  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于是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的学生们。称赞完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
  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问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个过程中学到什么重要的知识?
  我看着王静的父母说,咱们都猜猜,学生会怎么说?
  他们一阵沉默后,王静的母亲说:“我们无论平时多忙,活儿排得多满,如果要挤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好些事的。”
  我点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意思。我想告诉你们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每一天你们家里所做的事情好像都很重要,每一天我们都不断地往罐子里灌进小碎石或沙子,有没有想过,什么是你家庭中的“鹅卵石”?
  他们又在沉默。我接着说,我们都很会用小碎石加沙和水去填满罐子,但是很少有人懂得应该先把“鹅卵石”放进罐子里的重要性。“分清轻重缓急,重要的事情先做”是同样的道理。读书对王静来说是最重要的啊。
  她父母愣了一下,若有所思地看着我。
  第二天,王静背着书包回到了校园。
  现在王静早已走上讲台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了。
  
  3. 一个好球
  
  刘兵在班里学习一直稳居第一。从上三年级开始,他就一直是他这个年级的班长,也是我的小助手。小助手除了学习成绩优异外,还得有威信,有协调能力。当老师给其他年级新授课的时候,他这个年级的作业批改,维持秩序都靠这位小助手来完成。
  小助手还有个作用就是帮老师批改一些作业。大多数时候帮低年级学生批改,有时老师太忙了,也让他批改同年级的作业。数学题有现成答案,语文大多数是抄课文啦,做课文内容填空啦,也容易批。个别时候,还帮老师批改卷子。有时候几个年级一起期中期末考试,卷子多忙不过来,刘兵也帮助批。批低年级的,也批同年级的。
  一次批改同年级的数学卷子,我照例先批了刘兵的,这次他做得不理想,错了两道应用题和一道三步计算的试题,只得了92分。我帮他在卷子上改了错,让他照着这份卷子给其他同学批。刘兵又是第一。批完后,便回到班里发试卷讲评。
  这里刚发下去不久,正讲第一道应用题呢,得了第二名的王关风举手站了起来,说老师我的一道题批错了。我走过去接过卷子纸看了看,没有错呀,就问他,哪里错了?王关风指着倒数第二道应用题说,这道题错了,老师你看我本来答案是287千克的,个位数上这个“7”被人改成了“9”。您仔细看看,上面这个圆钩墨水颜色不一样。您再看看我的草稿纸上,答案算式是我誊抄在卷子纸上的,怎么也不会粗心抄成“289”啊。
  王关风说着,递给我一张揉成团又刚展开的皱巴巴的草稿纸。从草稿纸上看,他三步算式都正确,结果确实是“287”。再细看卷子纸,“287”的“7”字被人不经意地画改过了。谁改的呢?只有刘兵接触过试卷啊,会是他吗?他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啊。
  
  这次考试,王关风得了89分,如果加上这道判错了的应用题的5分,他总分是94分,第一应该是他的。我看看刘兵,他脸色微红,额头上渗着细细的汗珠。我和王关风在这里说话,其他同学都饶有兴味地看着,唯独他在那里很认真地看试卷,一直没抬头看我们。
  我明白了。
  王关风还在那里说这说那,我忙说,是老师不小心用笔画了一下,批改时又没细看疏忽了。你这道题是对的,即使答案错了,你解题的思路准确也应该得分。说着,我摸起讲台上的红笔,给他这道题画了个大大的对号,又把他的得分改为94分。
  掌声响起来,唯有刘兵拍得很勉强很尴尬。
  下午,我把刘兵叫到了办公室,让他帮我批作业,我给他讲了网球选手马茨·维兰德的故事。
   198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半决赛正在紧张地进行。比赛的选手其中一个是著名的网球选手马茨·维兰德。到了决胜局,马茨·维兰德再赢下一个球就可以淘汰对手进入决赛争夺冠军了。就在这个时候,对手的一个球被裁判判罚出界。对手似乎也没有什么异议,支持马茨·维兰德的观众也开始疯狂呐喊庆祝他的胜利了。
  但是,马茨·维兰德并没有像往常那样走到对手面前握手,而是快速走到裁判面前说:裁判先生,您判错了,那个球没有出界,那是个好球,我不能够这样赢得比赛。
  观众弄明白他的意思之后,立刻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纷纷起立向马茨·维兰德表示敬意。裁判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在他向双方选手表示道歉之后,比赛继续进行。最后,马茨·维兰德靠实力战胜了对手,堂堂正正地赢得了比赛。
  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人们记住了马茨·维兰德这个名字。
  我这里还没有讲完,刘兵脸就红了,他低着头说,老师我错了,我太虚荣了,我知道我该怎么做的。
  我没有说话,只是使劲儿拍了拍他的肩膀。
  两个月以后的期末考试刘兵又成了冠军,当之无愧的冠军。
  
  4. 理想与学习
  
  王强学习一直很好,可一段时间以来,他成绩下降得非常厉害。上课老打瞌睡,听讲也不认真,做作业也是潦潦草草,错字连篇,做数学题丢三落四,有时错一半。迟到、早退更成了家常便饭。
  我感觉事情蹊跷,问了几次,他才说出了心里话。
  王强的亲生父亲几年前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了现在的家庭。现在的父亲一直没结过婚,对待王强比亲生儿子还亲,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外面怕冻着。前几天,因为一件琐碎小事,王强的养父和他母亲吵了一架,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王强觉得母亲受了很大的委屈,感觉养父待他们不好,母亲哭,他也跟着哭。他还小,不会用其他方式报复,就选择了消极对待学习。他想,我让你不好好对待我母亲,你不是盼望我考上大学有出息为你争气,证明你养育我有本事吗?我偏不让你的想法成功!我要让所有人都觉得你没本事没能耐。
  听完王强的话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心里别扭有疙瘩还自以为有理,硬批评是没有好结果的,得讲究艺术。
  我耐心和他讨论。我先历数了他养父对他的种种关怀和好处,又分析他这种报复办法的可笑性。你觉得是报复了你的养父,实际上是在拿你自己的明天做赌注,是在游戏自己。学习,首先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为老师学,为班级争得荣誉学,为父母学,为这个学为那个学,都在其次。
  我给他讲了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王强红着脸说,老师我懂了。我说你说说看,懂得了什么?
  王强说,学习,首先是自己的事。要有远大理想,要改变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学习是必需的过程。我一定努力调节自己,不断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我问,你的理想是什么?王强说,将来当一名科学家,我说,理想很宏伟,但应从眼前的小事做起。我国历史上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说的是东汉名臣陈藩从小就立下将来要治理天下的大志,而他对身边琐事却不屑一顾。别人让他打扫庭院,他说:“大丈夫当以扫除天下为怀,安事一室乎?”别人劝诫他说,一室尚且扫不了,将来怎能治理天下?陈藩听了这些话,觉得很有道理,从此改变了懒惰散漫的习气,每天都要打扫庭院,以此来磨砺自己,同时刻苦钻研治理天下的方略,最终成为能够“治理天下”的一代名臣。
  英国有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死者的遗言:“我出身于贵族,本想立志改变世界,二十岁后我发现有点不可能,于是立志改变我的国家。三十岁改为改变我的家乡,四十岁立志改变我的家人,但最后我发现一切都没有改变。于是,我想改变我自己,却发现自己快要死去。倘若我开始就改变我自己,也许会改变我的家人,接着改变我的家乡、国家,甚至世界也会被我改变。”
  这段遗言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理想,而实现理想要从小事做起,经过个人的艰苦奋斗和努力,一步步地登上理想的顶峰,否则,理想就会成为空想,最终将一事无成。
  王强笑了,说,老师,我真的明白了。不管理想多么远大,打好基础至关重要。理想不能空谈,要把理想作为动力,不断鞭策自己,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尽心尽力。
  我赞许他说,说得好!把你的感受说给同学们听吧,王强点头答应了。
  下午,我组织了“理想与学习”的主题班会,王强的发言赢得了满堂彩。
  
  (选自《凭什么成就卓越》,已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