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语文课堂的序曲
2011-12-29王雪芹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期
初读是指通过对课文的初步通读,获得关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初步印象。它和精读、品读、美读相对而言,目的是为深读课文打下基础。初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起步,它对传递课文的情感基调、理解方向、思路拓展、阅读策略等方面的主导信息起着重要作用。初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站,是阅读的“蓄情”阶段。因此,初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预读充分——“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一般是由感知文本、解读文本、处理文本等环节构成的完整过程。感知是基础,解读是关键,处理是核心。解读的条件主要来源于阅读实践中的获得,而阅读的获得又需要阅读条件的支持。这种因果互为的现象,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把文本看做阅读活动的动态对象,始终有一种背景来观照和引领文本的阅读活动。在文本的初读阶段,注重从解读的条件出发来解读文本,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某一文本,首先耍弄清楚阅读这一文本的条件现状。备课和预习的任务所在,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去收集文本初读所缺失的条件。初读既然包括预读,作为初读前奏的预读,必须受到教师的重视。预读是学生课前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因其有不可控性,可通过教师在课内的交流与点拨,逐步提高预读的质量。
二、初读进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初读课文应该关注如何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入相应的课文情境,引入自主的阅读过程。学生在最初接触阅读材料时,教师需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阅读状态。如果初读给学生的是愉悦、美感化的心态,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感受,强烈而明确的阅读期待,那就必然会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在阅读教学中,许多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在初读课文时要善于抓住题眼,为学生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王菘舟老师在执教《荷花》时,先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图片,师生共同欣赏。接着先后提问:“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你喜欢荷花吗?”“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最后,引领学生练读相关的课文段落。俗话说:“纲举目张。”“感悟作者怎样看荷花”是初读之纲,“从哪儿体会到这样看荷花”是初读之目。通过举纲,“张开”全文主要段落之目,再组织学生练读并诵读课文。
三、初读指导——“为把金针度于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初读是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放弃指导作用。
如一位教师教学《她是我朋友》时的初读指导:
1.自由读文,教师巡回检查。
2.读课文的词语。(指导难读宇读音)
3.“开火车”读课文。(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分段读课文,教师及时指导长句、难句的读法)
4.教师范读“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指出句子中如何停顿)
5.组织学生说说自己解决了哪个疑问。
从以上的案例中看出,在初读教学中以朗读为主,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直面语言,每一次的读并不是泛泛而读,毫无目的的读,而是力求读出层次。如首先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其次读好难句、长句,排除了阅读障碍,为下一环节的朗读整体感知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另外,指导过程中教师很注重方法的指导,什么时候大声朗读,什么时候默读,每次读都有任务。在学生初读过程中,教师没有放弃自己的指导作用,在一个学生读破句子时,教师及时纠错,并因势点拨。教师应该重视初读的指导,这样的初读会更扎实有效。
四、初读反馈——“一言一语总关情”
学生初读时,教师要照顾全部,要组织反馈。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在原有基础上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初读后,教师可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读书情况,也可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情况等。
如支玉恒老师《太阳》一课的教学: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自告奋勇,分段试读。(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3.设置擂台,对手比读。
4.默读课文,在读明白的地方标上记号。
5.自由展示,说一说自己读明白的地方,经教师点拨帮助后,可以走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6.学生根据自己的板书编序,明白写作顺序的重要性,
7.教师用“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的比喻引出层次,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课文。
在初读检查中,支老师随时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又因文而导,巧妙地训练学生在初读过程中把握课文要点,理清层次,初步领会说明文的顺序。而这些设计同反复初读紧密结合,综合推进,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中,既读通读顺课文,又能主动地感知课文,充满情趣地学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