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感悟之舟探寻航线

2011-12-29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期

  课堂上经常看到学生对课文语言悟不到、悟不深的现象,让笔者对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慨。感悟是什么?教育者认为感悟是一种模糊的整体性的悟,是一种感性化的悟,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悟,是一种主观个性的悟。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悟如何去触动,如何去激活呢?
  
  一、静思默想,开启感悟的金钥匙
  
  静思默想是引领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揣摩语言文字,以获得对文本的审美感悟、情感感悟、意蕴感悟。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专注的静思默想,才能深入细致地感悟文本,不然感悟文本仅仅停留于表面,甚至是一句空话。
  如《草船借箭》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如果不引导学生静思默想,学生很难对诸葛亮的“笑”有所感悟。而事实上,正是诸葛亮的这一“笑”,才是本文最传神的地方。在学生对这一“笑”的静思默想中,有的学生认为这一“笑”是诸葛亮笑曹操,笑曹操的生性多疑;有的学生且认为这一笑是诸葛亮笑鲁肃,笑鲁肃的忠厚老实;有的学生且理解为这一笑是诸葛亮在笑自己,笑自己的神机妙算;也有的学生且领悟为这一笑是诸葛亮笑周瑜,笑周瑜的自不量力。一个简简单单的“笑”字,在学生潜心玩味,专心咀嚼下,竟然开掘出如此生动而丰厚的内涵和意蕴。可见,静思默想是开启感悟文本的金钥匙。
  
  二、诵读体味。走向感悟的捷径
  
  朗朗成韵的诵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不仅在不经意间体味到文本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体味到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还体味到抑扬顿挫的语言、错落有致的节奏。同时,还能在琢磨诵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中领悟作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伯父深厚的情感,课一开始,教师就紧紧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学完“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等每一部分内容后,回归这一句话,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深入诵读,体味作者对伯父的情感。最后,学完全文后升华情感,再次诵读这句充分表达作者情感的话语,学生在连续诵读、对比品味中,感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情深意切。反复诵读体味不愧是引导学生走向感悟文本的一条捷径。
  
  三、放飞想象,张开感悟的翅膀
  
  儿童最具想象天赋,借助学生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的想象,为感悟文本的丰富情感、深刻内涵,冲破空间的阻隔,跨越时间的限制。
  如《开国大典》中“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
  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句话集中表现了获得新生的中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欢乐的思想感情。句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隐含的、潜藏的,如果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放飞想象,展开联想,就难以得到具体的感知、深切的感悟。正因如此,教师要求学生闭目想象:“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在学生驰骋想象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欢乐的场面立即动起来,活起来,立起来,学生感悟文本也水到渠成。
  
  四、联系生活,疏通感悟的纽带
  
  语言是生活的记载,生活是感悟的基础,缤纷多彩的生活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悟语言的素材。在阅读感悟中,教师要巧妙引导,适时点拨,以激活学生生活积累,唤起生活体验,使其成为感悟语言的重要纽带。
  如《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刚长出来的小草在远处看碧绿一片,在近处看却看不清楚了。学生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有的学生认为如果绿色在远处能看到,那么到近处看一定更清楚,应该是“草色遥看近更绿”。正是在学生难以领悟诗句意境之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景,如集市的人流、工地的红旗、水中的秧苗等远看清晰明了,而近看却无法真切看清那宏雄的壮景。这一切与诗境相似的场面使学生进入思考,陷入沉思,心中沉睡的生活积累立即被唤醒,不仅深切地领悟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丰富意境,更能深刻地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内涵。联系生活是疏通感悟文本的重要纽带,否则感悟文本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五、合作交流,碰撞感悟的火花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存在着深浅之分、宽窄之别、对错之差。我们在珍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的同时,应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的感悟在思维的碰撞中,思想的交锋中,意趣的交融中,更为深刻和完善。
  如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师采用板画诗意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诗境。讨论到画面上要不要画蝴蝶时,学生争论得异常激烈,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怎么体现‘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因为诗人已经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有的说:“‘儿童急走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色的,黄蝶也是黄色的,分辨不出哪里是黄蝶,哪里是菜花,所以还要画蝴蝶,不过要画黄色的蝴蝶在菜花丛中飞翔。”又有学生补充说:“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那就更有意思,也才能把飞入菜花的‘飞’表现出来。”在这里,正是由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补充,才能使得对诗意、诗境、诗趣的感悟从片面走向全面,从缺漏走向完整,从肤浅走向深刻,碰撞出绮丽的感悟文本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