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拓
2011-12-29汤其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期
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好的语文课应是教材创新与开发的“加工厂”。因此,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是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很好地拓展教材呢?
一、在课始时拓展作好铺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诗的主题是抒写诗人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心情,感受诗人爱国爱民的情怀,教师在课始时简要学习杜甫的另一首与“安史之乱”有关的诗作——《春望》,进行对比性教学。教学时,教师相机提问:“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学生体会到诗人落泪不仅仅是与亲人分开,孤身一人,更是因为国家破碎,诗人爱国的情怀表露无遗。学习了《春望》之后,教师用一句话过渡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春望》中诗人流的是悲伤的、痛苦的、愤怒的泪,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诗人流的又是什么泪?”这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泣,一首是喜极而泣,正反对照,突出了诗人与国家、百姓同悲同喜的博大情怀,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如果没有《春望》的铺垫教学,教学效果可能不会如此高效。
二、在重点处拓展深化主题
适度、必要而又恰当的补白拓展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化主题,达成教学目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由于学生课前已经阅读了相关资料,了解了“李陵事件”,因此课堂上不作交流。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相机介绍了汉代的宫刑,为学生感受司马迁的“悲愤交加”作了铺垫。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在紧扣文本品读感悟的前提下,先后补充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两小段话,译成今天的话,一段是: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噩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另一段是:周文王被监禁,完善了《易经》;孔子终生困顿,删定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创作了《离骚》;左丘失明,完成了《国语》;孙膑断了双腿,著成了《孙子兵法》。这样的拓展补充,有利于学生了解司马迁受刑后的心路历程,深化对人物精神的认识,使整个教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三、在空白处拓展启发想象
优秀的作品要求精练含蓄,因此,它不可能对所有的情节都作巨细无遗的描写。课文有时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有时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有时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有时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本身是有内容的,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填补空白。但这些弦外之音、言之不尽的余意也是有“度”有“规”的,因而不能随心所欲,想入非非,而要以教材为依据,以课文中心为主线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再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例。课文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只用了一句话:“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矢志不渝,我用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同时辅以音乐,紧接着出示文字:三伏盛夏里,司马迁____
;夜深人静时,司马迁____;头痛发热时,司马迁____。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任选其中的一个情景写几句话。此时的表达水到渠成,学生的认知、情感在表达中得以升华。
四、在结课时拓展引向课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世界丰富多彩,语文内涵深广。如果语文教学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学生必然成为井底之蛙。新的世纪,需要生动活泼的“大语文”教育。“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如学完《海伦·凯勒》,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七律·长征》及《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可以布置学生收集阅读长征故事,并举办“长征故事会”;学完《水》,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探讨如何节约用水,等等。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适度拓展,但这种拓展切不可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以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此外,拓展延伸还要深刻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把握课文主题。总之,只有巧妙适度的拓展,才能使语文课堂锦上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