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2011-12-29张燕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期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但教学的艺术最终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先进理念指导下的行为艺术。从理解到行动,是一种艰苦的吞噬、反刍的过程,是一种孜孜不倦追求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种在追求中享受语文快乐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孩子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是教师生命历程的全部。课堂教学是一项工程,为孩子一生奠基的工程。“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关注孩子的发展”,使教师的眼光开阔起来,思维敏捷起来。
如何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园地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品味中把握文本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品味。
如在《水》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的学习始终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从“不多不少、刚好、几乎没有”体会到人们对水的珍惜;“每个毛孔张开嘴巴在吸吮”这可以看出人们很缺水,对水十分渴望;从“抚摸”这个词语中,还感受到这勺水带给作者很舒服的感觉……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完全来源于文本本身。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内涵:水是最珍贵的东西。
二、活动中生成智慧
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渴求主动发展的生命体。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才会变得充满智慧和挑战。课堂中学生的“动”。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应关注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鲜明。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无疑能使学生对文本感到真实、亲切,从而强化感受,进而引发共鸣,并且在共鸣中动情。课堂表演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形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文中的角色,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借助一定的道具,用动作、神情、语言等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故事情节的活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我就运用了课堂表演。
表演前我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文本内涵,揣摩人物形象,把握好蔺相如、廉颇、韩勃各自的性格特点,然后进行表演。登台的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运用形象的肢体语言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
“自我”创新的口语,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学生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局限的内容。
三、言行中感染学生
以往的课堂,评价总是一种语言,“是”或“不是”是课堂评价的唯一。而今的课堂评价语言非常丰富,如“你真能干”、“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你的方法真多”、“你真是老师的好帮手”等等。这样的语言,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肯定,不断地树立起自信心,让学生觉得自己能行。有了这样的心理,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因为他们想得到教师更多的肯定。赞扬建议式、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化,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同时,再给学生一些小小的奖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蚕茧作为奖励发给学生们,然后对他们在课堂上的踊跃表现给予表扬。从那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杨延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父亲碰到我时说:“张老师,我儿子现在的学习劲道可足了,一回家就背课文。孩子说上次上课你给了他一个黄色的蚕茧,其他同学都是白色的蚕茧,他兴奋了好长时间。”从这件事中可见,教师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教师只有用特有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握文本内涵,用特有的活动引领学生智慧的生成,用特有的言行魅力鼓励学生积累向上,那才是打开高效语文课堂的金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