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承诺式教学远离课堂

2011-12-29杨海燕王瑞雪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期

  有位教师为了渲染气氛,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朗读情境:“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朗读水平很高,电视台特意到我们班来招聘播音员。你们想当播音员吗?你们想到电视台露一手吗?老师预祝你们成功。”
  此言一出,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整堂课,学生们读得带劲,读得仔细,读得感人肺腑,读得酣畅淋漓。最后,教师欣喜地宣布:“由于同学们个个表现出色,全部被电视台聘为播音员了。”顿时,教室里掌声如潮。
  一堂课就这样在孩子们清脆悦耳的笑声中结束了,但事情还在继续。
  几天后,班上的一个男孩跑来打听:“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上电视播音呢?”教师听后一怔,信口说了一句:“那是老师精心设计的美丽圈套,目的是激发你们的学习兴趣,懂了吗?”
  男孩充满期待的眼神一下子暗淡了下来。
  后来,这位教师批改日记时,惊奇地发现这位学生写道:“老师,您设计的那个美丽圈套,真的很美丽吗?可为什么……为什么我感觉不到呢?”这位学生稚嫩而又清秀的字迹,使这位教师的脸一阵一阵发烧。学生的话如同针尖一般刺痛了他的每一根神经。
  这个故事,让我不禁汗颜,如坐针毡。故事中的老师不正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们不也是经常给学生一些无法兑现的承诺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老师常常对学生许下种种诺言:“只要大家积极表现就有奖品。”“下节课,把你的趣事讲给大家听。”“下节课,把你的画拿来展览展览。”……可结果呢,教师根本没放在心上,只是说说而已,是地地道道的“变味承诺”!这种做法,或许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教学策略,但是在可爱幼稚的学生心里,他们往往把它当真。
  著名心理学家雷泊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挑选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学生,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A组的学生得到了一个承诺:“画得好,就给奖品。”而B组的学生只是被告知:“想看一看你们画的画。”从观察中可以看出,A组的学生大多被动地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B组始终和以前一样愉快主动地画画。这个实验曾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兴趣组里实验并得到了反复的证实。实验最后的结果是:1.诺往往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因为承诺很容易使学生的行为降低到以获得奖品为止的基础上。这种行为一般是被动的,而被动的行为一般是不稳定的,更谈不上发展。2.靠承诺激发起来的行为,必须靠逐步升级的奖品来维持与发展,这是心理学的简单常识。当承诺维持现状或降低时,学生的兴趣或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3.假如承诺因种种原因无法兑现时,必影响到教育者在学生中的地位,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特级教师孙建锋巧用意蕴深刻的银杏叶和竹叶对学生进行鼓励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孙老师巧借家乡百年银杏叶和清华校园摘的竹叶赠给学生,这是多么大的激励,也是多么有意义的奖励!当孙老师在学生说“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后,激动地说:“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这一热情的鼓励点燃的是学生自信的火种、情感的火花和永远向上的勇气与动力!如果这也能算是一种承诺的话,我以为这是最好的承诺!
  细细想来,我们的课堂的确缺少这样令人心动的表扬、承诺。充斥其中的是眼花缭乱的“芭比娃娃”式的刺激乃至变色的“空头支票”。这只会诱导学生去关注眼前的结果,埋下“功利”的思想隐患,貌似热闹有效,实则浮躁浅薄;形如鲜花一多,实则昙花一现!课堂不需要那令人心动的假承诺,需要的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孩子们积极主动渴求知识的热烈场面;需要的是师生和谐互动的思维碰撞;需要的是学生静静思考后的恍然大悟;需要的是教师靠人格和学识魅力,靠教育智慧催生生命之花盛开的美丽场景……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生命成长的历程中留下永久的痕迹和勇往直前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