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开展文言文启蒙教学初探

2011-12-29金旦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1期

  在苏教版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是从中学才开始的,小学的大纲也并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什么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是七上教材中就出现了文言文《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和《论语八则》。因此,笔者认为,虽然文言文教学近些年来呈不断弱化淡化之势。但是,“朱子读书法”有“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应当增加一些浅显易懂、容易背诵的“文言文”,让学生循序渐进,早一点接触文言文,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文言文在小学阶段是个全新的内容,如果教学不当,教学策略简单化,会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抑或是草草通读了事,教学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一年来,笔者根据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结合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启蒙教学的实践,运用“善激趣、多诵读、引表演、广拓展”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趣,情境为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年代较为久远、理解较为困难的文言文愿学、乐学,关键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文言文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
  《伯牙绝弦》记叙的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课开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曲古筝乐曲《高山流水》,随着乐曲的进展,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古香古色的画卷,我介绍道:“这是反映春秋时期的一幅画,画中弹琴的是晋国的大夫伯牙,另一位凝神倾听的人是楚国的樵夫钟子期,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流传千古。”这样创设情境,加上教师的叙述,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营造了一个学古文的氛围,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色古香的文言世界。
  二、读,百变生味
  文言文语言精练,有明显的声韵美,适合反复诵读。况且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遇到的首要难题。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我采用了“五读”阶梯,以达到领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
  1.默读。学生在默读中通过查阅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字字音及一些字词的古今义,达到粗知文章大意的目的。
  2.听读。教师范读,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过程中,通过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文义。
  3.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仅仅让他们听几遍以后就自己读,是有困难的,针对一些难读的句子,我给他们画出分节线,然后再领读。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学生就会在准确的、反复的跟读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
  4.齐读。目的是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5.随音乐分角色读。
  任何一种单一的呆板的方法都会造成对某项事情的厌恶乃至产生抵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诵读也是一样。我深谙此道。教学《杨氏之子》时,安排了“默读全文”、“听读“、”跟读“、“配乐分角色读”、“背诵”、“表演读”等,每次诵读途径各异,要求不一,形式灵活。在反复的诵读中,文言文的语言文字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三、演,身临其境
  文言文本来就深奥难懂,如果教师教法单一,很容易使学习变得非常枯燥。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种机器开动起来。”教学文言文,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将复习巩固加于小品表演之中,把归纳寓言寓意藉于“访谈”的进程中,以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宣泄”。在教学中增加表演的环节,会大大增加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矛与盾》时,我在课堂上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表演。“假如你就是那誉盾的商人,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你会怎样誉盾呢?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自己吆喝吆喝。”“假如你就在现场,听到商人先誉盾接着又誉矛,你会怎样说?”……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在教师创设的逼真的情境中,学生们入情入境地表演、诵读。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课堂情意融融。同时文言文也由陌生变得熟悉,由晦涩变得易懂,由遥远变得亲近。
  四、拓,触类旁通
  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启蒙,仅仅靠几篇小文是远远不够的。小学文言文教学,还要重视拓展性的训练。如创编故事,欣赏名句,复述故事,迁移阅读等。在实际指导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时,教师应下一番工夫,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作品,因此,在每学习完一篇文言文后,我总会找一些与之相关的、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或成语故事推荐给他们自读。
  例如,教学《杨氏之子》这篇课文,向学生推荐《世说新语》中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让学生自读,能背诵更好。此外,《毛遂自荐》《愚公移山》《不耻下问》《士别三日》《揠苗助长》《郑人买履》《掩耳盗铃》等,都是很好的课外读物。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识去阅读,在阅读中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反过来又更好地作用于阅读。这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更是使知识达到迁移、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广大小学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好好学习文言文,使文言文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不致因时空的久远而褪色。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