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台阶》的主题
2011-12-29张圣春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5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是李森祥的小说《台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的“把握意蕴”部分从两个角度分析了该小说的中心——“①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①我觉得这里对该小说主题的两层分析值得商榷,一是主题概括不全面,二是表达不简明。
一、“把握意蕴”第一层分析了“父亲”的言行,但只关注“局部现象”即造屋过程所带来的幸福感,而不提造屋后的失落。
“我”的父亲是本文主要人物,全文未交代其姓名、年龄、绰号,与文中人物“我”和“母亲”的关系也平常,只是为家庭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下称“新屋”),性格也没有特别之处。可见,“父亲”就是天底下一个最普通的农民,一辈子默默地勤恳地干。因为乡邻们认为谁房屋台阶高谁家就有地位,他开始了漫长的准备工作: “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要造新屋。经过大半辈子的准备,他终于建成新屋。这层分析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来阐释“父亲”的行为当然正确。“父亲”毕生的奋斗确实是要赢得尊重。
但这里只抓住从准备造屋到新屋造成这一情节,对新屋造成后“父亲”的遭遇(仍然没人认为他有地位。由此产生的心理阴影加上年老体衰,使他从此一蹶不振)却只字不提。王元骧在《文学原理》中指出:“因此,我们要认识作品的主题,就只能从分析作品的总体思想、主要线索入手,否则就有可能被局部现象,乃至个别细节模糊了视线,影响对它的准确把握。”②上述分析显然是只看到“局部现象”——从准备造新屋到新屋造成这一部分情节,因此自然就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