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内涵
2011-12-29陈赛茅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5期
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是在新的教育形势、教学理念与教材条件促导下提出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与课程操作方案。相对于那种把学习活动分割为孤立的、片段的、只注重单向传输的教学方法而言,整合式教学倡导一种整体的、融合的、多元的、互动的教学模式。整合式教学是一个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概念,这源于它所扎根其上的一套教育哲学观念以及语文教育本身在教育价值观、教学素材、教学方法上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整合式教学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啻为一场大胆的革新运动,对于它的探索与研究也将成为大规模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中学语文教育界对所谓“整合式教学”并没有一个严格规范的定义,对它的内涵也没有作具体的阐释,有关它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目的意在对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内涵作初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能够为更加广泛、深入的讨论清除基本概念上的疑障。
所谓的整合式教学是一个具有多重意涵的概念,对于整合式教学概念的剖析与廓清对于我们深入探讨其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功能与意义是一个重要前提。广义地说,整合式教学主要包括教学文本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教学文本的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将题材相似、主题相近的多篇文本进行关联、穿插与融合,呈现出一种综合、立体、开放的教学形式。实际上,文本整合教学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是由现行的教材条件决定的。我们知道,新课标以前的教材大多以选文体裁组合单元,教材选文偏重思想性、工具性、知识性。这种教材形式形成的教材观是把教材纯粹当作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因此,教材就是要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①由此种教材观支配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把教材内容的掌握和目标的达成当作课堂教学的全部目的,而从根本上忽视了语文教育应该注重的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能力以及道德意识的培养。与传统教材形式不同,新的语文教材,比如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形式上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结构形式上,把单一的文选式结构改变为跨文本、超文选的块状结构。显然,为适应这样的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定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以利于更好地阐释主题。而由此采取的整合式教学便与传统多课一文的教学模式不同,它采取的是一种一课多文的教学形式,也就是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必须综合贯穿某个专题的多篇或全部课文,以服务于主题的解说。也就是说,惟有在教学过程中秉持整合理念、运用整合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教材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以苏教版必修一的“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为例。此专题按“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的思路分成三个板块,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在体验文本的过程中感悟自然之美,提高审美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存之境的基础上,沿着作者的思路与表达来感受作者在自然景物面前体现出的精神世界。其中,“谛听天籁”这个板块由《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两篇课文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自然之美,江南风景与西北风光可谓相互补充、互相辉映。本板块是要鼓励学生去发现、欣赏自然美本身,而两个文本素材在这一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是可以且应该为自然之美的共同主题服务的。“感悟自然”板块侧重于面对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生感悟,即借景抒情或借景抒怀,它显然是对前一个板块的进一步深化,其目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对丰富人类生命体验的重要作用。《赤壁赋》与《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遭贬的人生际遇中,寄情山水、怡乐自然之作。《赤壁赋》“乐水”,《始得西山宴游记》“乐山”。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山水之乐不在山水,在于作者的生活态度。“湖山沉思”板块中的《神的一滴》与《像山那样思考》这两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思,是对前两个板块的深化与升华。此板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涵泳,深入体察,体味课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思。
根据上述可知,教材文本整合的最基本形式是板块内部文本的整合与板块文本之间的整合。板块内部的文本是根据预先设置的板块主题进行整合教学,比如“谛听天籁”板块的两篇文章因其题材和主旨的相关性而具有很强的整合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两篇文章被纳入同一板块标题之下已然说明了一切,其他两个板块也是如此。板块文本之间的整合则是指同一专题下的各个板块文本因其题材和主旨的相互关联而具备了整合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例如,“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这三个板块分别对应着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这三类主题,很明显,这三类主题形成了某种逻辑上的层层递进与层层深入的关系。欣赏自然还是对较为纯粹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与观察,感悟自然则是对景物背后的自然之心的体会,而沉思自然更是对超脱绝尘的自然之神的领悟。这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发展过程中历史性形成的,也是人类主体在自然怀抱中哺育成长所逐渐形成的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三种态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面对自然形成的三种关系(态度)不是截然区分,它们乃是互相包含、互相指涉的,任何一种关系(态度)都蕴含着其余两种。我们可以发现,“谛听天籁”的板块主题其实已经包含了其余两种主题元素,其教学过程势必指向对其余两个板块主题的关注和探讨。同理,对“感悟自然”板块的教学既能对“谛听天籁”展开回溯也将进一步向“湖山沉思”升华。三个板块及其主题之间的衔接和贯联是非常自然且符合逻辑的,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主题的整一性与文本的综合性,这是由教材结构模式所内在包含的,也是教材设计的初衷。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教材文本的整合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各种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系。“只有当学生们看到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些联系整合进他们自己的意义框架的时候,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②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整合。一般来说,教师要根据教学文本的题材、体裁、思想主旨等特点合理地运用与之相适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显然,传统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体制的牵引和工具理性意识的影响,运用最多的还是单纯对课文进行解释、评注的传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基本是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绝对主体,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它是一种缺乏创造性与能动性的教学方法。而且,当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长期支配课堂的时候,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便会大打折扣。与此不同,新课标要求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引导、启发的作用。所以,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便是要引进丰富多元的、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教师从权威的课堂主宰者转变成轻灵的引路者,学生则从恭顺的服从者成长为在知识海洋中劈涛斩浪的自由战士。
当然,在传统的教材背景下的多课一文的课程模式也可运用多种方法的整合教学,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其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在应试体制框架内形成的单向灌输模式已经根深蒂固,特别是教材的结构特点很难为多元方法的引入提供自由的空间。而新教材的专题式、板块式的结构设计,首先迫使教师不得不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多元主义的视角,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和教学目标的设置也要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主动求知和探索精神。
比如苏教版必修二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专题,其中“灵魂对白”板块的《雷雨》(节选)就可以采用情感体验式和问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此之前可让学生先了解《雷雨》的故事梗概,简要介绍一些有关戏剧欣赏的知识。这里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是要让学生扮演剧中角色进行对话朗读,通过语言来揣摩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由此让学生体会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物思想的前后变化。戏剧的核心是矛盾冲突,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可以使其更加深刻地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而问题式教学是要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阅读剧本:侍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吗?哪些台词表现了她内心的活动?周朴园愿意和侍萍相认吗?认出侍萍后,他的内心世界有什么变化?剧本中的人物矛盾是什么性质的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并且允许保留不同意见。不仅如此,《雷雨》还可以与“美与丑的看台”中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巴黎圣母院》)进行整合对比,让学生比较侍萍的眼泪与伽西莫多的眼泪所蕴含的感情色彩有何不同?这种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就戏剧和小说对人物形象刻画方式之异同进行探讨,使他们对两种体裁的文学特性有更深入的体会。
再比如“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谛听天籁”板块,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描写不同自然景物的不同的语言风格及其所营造的意境美,这显然要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导。但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江南的冬景》还可采取更为开放的实践式教学,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冬日江南的自然美景,去切身感受作者在文中描绘的景色及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或幻灯来展示《西地平线上》描写的西北粗犷、壮阔的自然风貌,并引领学生体验由其生发的人文情怀。不仅如此,就像前文所述,欣赏自然与感悟自然、思考自然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当我们过渡到对“湖山沉思”板块的教学时,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文本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整合所依据的原则是有区别的。文本整合是因为教学文本受到同一主题(板块主题或单元主题)的引领,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找到文本之间的关联点以建构合理的意义框架。教学方法的整合则要着眼于同一主题支配下的多元化文本,这种多元文本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阐释主题,但最终都是为专题或板块的中心意旨服务的。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是响应语文新课标精神的号召和新教材实施的实际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它从根本上契合素质教育的历史趋势,也符合语文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作为高中语文在新课标、新教材语境中为推进素质教育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整合式教学目前仍然处于尝试、探索阶段,无论在理论建构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还非常薄弱,需要广大的语文界同仁作深入、大胆地拓进与发展。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素质教育这一根本原则和总体方向不动摇,整合式教学必将以其高度的人文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描绘异常广阔的实践图景。
参考文献:
①王丽、宫欣怡《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②珍妮丝·斯考伦《有效教学设计》,陈超、郄海霞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