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开课上朗读:踩油

2011-12-29罗章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5期

  朗读、亲近作品,提升感悟能力,有效解读课文,这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在今天的语文公开课上,设置课文朗读尤其是长文的朗读,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安排。
  事实上,不少教师在公开课上会毫不犹豫地把朗读课文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请出”课堂,平日琅琅读书声硬生生地消失了。这样做的理由充分又简单:朗读挤占相当的时间,达成不了教学目标,完成不了教学内容。由于朗读完全隐行遁迹,整个课堂上演的俨然是一出教师当导演学生做演员,现场彩排的“干”话剧。
  最近,笔者到县里听了一堂初二年级课文《台阶》的多媒体公开课。执教者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手段的实施严谨到位,教学从音乐导入到感知课文,从问题探究到课外拓展可谓环环相扣。但一节课下来,却“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欣赏主题音乐,梳理故事情节,思考、探究问题,观察、描写课外人物形象,走近父亲、诉说心里话,教学节奏快捷,课堂内容丰富。然而,这样一篇切近学生生活,容易触动学生心灵的文章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感动。至少,全节课学生的参与活动缺少我想象的热情,课堂气氛远没有意料中的热烈。执教者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留给我的是避重就轻、隔靴搔痒之感。在我的眼里,执教者仿佛是一名领兵作战的指挥官,他率领士兵打起了左冲右突、东袭西扰的游击战,而没有实实在在去打挖沟掘壕、巩固防线的阵地战。
  状况出在哪里呢?一个容易忽视却起了关键性反作用的问题是,课堂上干干净净剔除了课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学生情感体验性的悟读,也没有教师创设情境式的引读,更没有名家声情并茂的录音范读。一篇数千字的记叙性散文,只在学生四五分钟的浏览、默读中匆匆闪过,甚至课文生字注音、新词释义也是“象征性”了一下。学生没有在朗读课文上花时间,而是在探讨问题上花时间;教师不让学生在感知作品中动真格,而是让学生在课外拓展中动真格了。这样的课堂会出现怎样的弊端呢?
  第一,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有声化的语言,在师生共同参与构建的课堂氛围中,最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心灵震动。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的朗读教学流于形式。退一步讲,连流于形式的课堂朗读都取消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必然大打折扣。大声朗读,能使学生对语言信息作出迅速、较合理的反应,从而感知作者的情感,揣摩课文的意蕴,让那些静态、无声、冰冷、生疏的文字,化为动态、有声、温情、亲切的场景。离开了朗读,学生的语感必然要来得迟缓、慢腾得多。
  第二,迟滞学生的理解文本能力。朗读是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重要尺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抛开朗读,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参差错落的节奏全消失了。学生无法自然而然地随着作者的情感、思路一起作心灵的旅行,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无从激发,因而他们很难细细、准确触摸作者为读者弹奏的心弦。
  第三,疏远了师生之间交流合作。课文是师生在课堂上交流最直接、最需依仗的桥梁,更是即时摆在师生面前的教学载体。没有了朗读,教学载体只能悄无声息地匍匐在书桌上。作品必须在教师或学生的诵读声中“站立”起来,学生才有可能更好地“走进”作品的气息里、作者的思路中。离开朗读,教师无法迅速、恰当地捕捉到学生获取课文的信息量和感知度,学生只能迟缓地从教师的引导、提问中模棱两可地感应课文相关内容。其结果往往是:教师问之切切,学生答之渺渺。
  毋庸置疑,语文公开课上,必须“踩油门”,不可“踩刹车”。怎样在公开课上既安排完整的朗读(特别是篇幅长的文章),又能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可以一试。
  首先,摒弃急功近利的教学心态。不能以平常心对待公开课,这是较典型的名利观念。在公开课上,有人为了出名,求新出彩,不惜打乱平时教学步骤,舍弃了最基本的教学环节,甚至改变以往的教学风格。这样做,表面上赢了一时,实际上是输了自己,误了学生。
  其次,适当压缩、调整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固然是一篇课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它可以分解在不同的课时中,分阶段加以达成。在有限的45分钟里,不必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教学目标力争做到针对性强,有的放矢。这样,让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合作、探究和质疑,才不失为理想的学习境界。
  再次,指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前预习应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机环节。尤其是篇幅长的作品,不去落实相关的预习活动,在课堂上对课文的感知多半是流于蜻蜓点水,不着边际。教师在布置学生扫除生字词障碍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安排学生阅读作品的同时,要求学生查找、比对与课文主题、情节、写法相关的类文。这些活动看似费力耗时,却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感知作品、教师解读文本、打造高效的课堂作了充分的铺垫。
  
  (作者单位:吉安市青原区值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