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与反思

2011-12-29高传龙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5期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走过了十个年头,进入了高原期。这次改革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将语文课定位在“语文实践”上;变原来的“听说训练”为“口语交际”;“语文素养”一词的提出;等等。然而,理性地反观这次改革,我们发现也不是没有问题的。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改革进展,高度重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深刻反思,进而指导实践,这才是当前我们最应该做的。
  
  一、语文课程内容的体系亟需建构:语文知识需要更新
  
  无论是在课程标准层面,还是在编制教材层面,普遍缺乏“课程内容”的意识。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没有“课程内容”的描述与规定。不仅如此,教材的编写也没有把课程内容纳入思考的视野,更没有体现。
  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构和调整。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不管是在语文课程层面还是在语文教学层面,不管是整个语文教学还是一个单元或者一节课,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是不存在的,因为其他学科“教什么”直接反映在教材上,教材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比如数学、物理、历史等。但语文课却并非如此,教材只是我们要教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内隐在教材之中。
  语文课程内容建构的核心是语文知识体系的调整与更新,语文知识创新是建构语文课程内容的前提,因此,旧的“语文知识”何去何从,新的“语文知识”体系又该如何建构,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教学内容的陈旧使课改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的积极意义和可能的成果就会化为乌有:“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因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支撑而不能落实,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也因为失去其所依而走向形式化、表面化。”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式亟需转变:从教学方法转向教学内容
  
  对任何一门学科教学而言,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教学方式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也极为有限。
  徐伟《语文课堂教学之忧》(《山东教育》2009.5)、刘小华《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9.11A)等都提到了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中的低效现象。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与课改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教学的内容不无关系,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倒像表演,有些语文课堂“表演”异化为“作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中,分析了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无效现状,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而是要衡量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学不到具体内容的课,能算课吗”?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CzATNIxT0xDCkp2qd6tT/w==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而不是为了观课评教者观摩打分,更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对“教学艺术”的癖好而追求枝枝节节的精巧、精美。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合宜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过于精巧、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应该被看成是变了态的语文课。
  
  三、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亟需提高: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改特别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它视为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是教学专家,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其教学研究的主题应该面向复杂的课堂现实,应该致力于解决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和困惑: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联、审议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之间的关联、反思和审议自己想教、所教、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这是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师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观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有通识培训,有操作培训,有理念培训,有方法培训,就是没有关于“语文课教什么”的专业培训,而这成为新课改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素养》(《语文教学之友》2009.1)认为,语文教师的素养包括语文素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和科技素养四个方面。基于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知语文,奠定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好语文,拓展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乐语文,享受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只有这样,加快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语文课程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而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只能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不能因为问题的出现就否定改革,尽管某些问题很难马上得到纠正,甚至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语文课程改革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①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②王荣生《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语文学习》2005(6)。
  3李海林《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趋向》,《中学语文教学》2006(2)。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