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作文绽放真善美之花

2011-12-29贺月琴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0期

  “智育的目的是真,德育的目的是善,美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真善美也即作文的理想境界。拥有一颗真诚、善良而又美好的心灵,能成为一个好人。而具备了真的内容、善的主题、美的技巧的作文才能算作一篇好作文。
  
  一、以“真”的感情感染人
  
  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说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言为心声”,惟有真正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声音才能感染人。像《背影》这样的散文之所以会经久流传。原因并非它出自名家之手,而是因为文章本身是以“真”感人的。父亲爱子之深情,儿子体会父爱的一次次“眼泪”,让人读后为之动容。这就达到了一种感人的艺术效果。
  那么,如何教学生在作文中求“真”呢?
  首先,要用一双慧眼为生活摄影。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文学创作必须以生活为源头活水。学生在写作中之所以总会感到源头之水枯竭,主要原因在于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不强。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使之能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人和事,能从平淡的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可爱。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学会用慧眼为生活摄影。时时处处都有闪光点出现,只有慧眼才能捕捉住生活的灵光。细节捕捉得多了,在作文中对重点情节和重点细节的描写才有话可说,作文才会真正生动起来。
  其次,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抒写生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面对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面对同样的题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例如,同样是写下雨天父母送伞的题材,有人写得枯燥乏味,读来味同嚼蜡;有人却写得细致生动,读来感动万分。原因何在?前者或许只是把别人送伞的场面而生搬到自己的身上,因无真情可言;或许确有过送伞的事,却没有仔细地观察,用心地体会,等到作文时才发现只会干巴巴地叙事。而后者呢?不但因为是亲身经历,更是因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因而捕捉住了生活的细节,作文时能进行细腻而真实的描写,这样的文章便能以真情感人,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以善的主题影响人
  
  奥勒利乌斯说:“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作文也应努力挖掘善的主题。
  文章是真性情的抒发,然而,并不是每一种真性情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主题。世界充满善与恶,作文主题也需明辨善恶。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善良美好应该是作文的主调。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的,并非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像童话故事那样善恶分明。而作文“求善”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关怀现实、关怀生活、关怀自我,力求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反映强烈的人文思想。这也就要求学生能从丰富而复杂的生活材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出“善”的主题。
  作文不只是自己情感的真实流露,更不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或应对考试。一旦作文写成,就意味着会拥有一定量的读者。读者可能是老师,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陌生人。而不管哪一类读者,都会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那么一篇“善”的文章应该能够引导读者心灵向善,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也是做人的一种历练,是塑造有魅力人格的秘密武器,也是完善人生的一把金钥匙。
  例如,恋爱题材向来是作文大忌,考场作文尤其如此。但是,如果能对主题进行适当的提炼。也能成为提升人的素质的作文题材。这样的题材最忌写成赤裸裸的表白、甜蜜蜜的情书,若如此不过是平添凡俗。有位女生曾经写过一篇《心中的王子》,乍看题目,定会以为是写一个小女生对“王子”的爱慕。然而,她的写作角度却很新颖。先简叙这位“王子”是个帅气的身残志坚的音乐爱好者,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然后重点写这位“王子”给自己带来的心灵力量——勇气、毅力和执着。这样,作文的主题立刻得到了升华。这样的选材不但没有缺憾,反而成就了一篇很有新意的作文。这都是得益于作者在提炼文章主题方面的匠心独运。
  
  三、以美的技巧打动人
  
  有了真的材料、善的主题,就拥有了一篇优秀作文的基础。这就像一株植物,扎根于肥沃的泥土中,沐浴着阳光努力生长,若能再开出一朵花来,那就是一株完美的植物了。如何让作文也开出一朵精美的花来呢?这就需要一支神笔,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庸为不凡。
  首先,追求流畅优美的语言。不论叙事或议论,都要文从字顺,如行云一般悠然,如流水一般顺畅,这是语言的基本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追求语言的优美生动。一是精练准确的用词,尤其是四字短语的运用,四字短语是最短的富有节奏感的句式,不但能使文章语言变得精练,而且读来抑扬顿挫,节奏感很强;二是贴切生动的修辞,比喻、拟人等修辞格的运用往往能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而排比句式的使用又能增强文势,便于营造氛围;三是整散交错的句式,不但形式上富有美感,而且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
  其次,追求涟漪层叠的结构。一篇好作文,优美的“外观”也是极其重要的。初中生的作文虽然摆脱了“一段式”的幼稚,却又往往会陷入“三段式”的呆板,一篇文章总是依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来划分。殊不知,好的作文结构也应如林中小溪般有起有落、跌荡回旋;又如优美的乐章一样起承转合,既有平调也有高潮;还应如湖水的波纹一般涟漪圈圈,却又层次井然。这就不但要求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做到首尾照应,还应学会给文章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如可按时间或地点的变化来写,一个时间段或一个地点作为一层来写;也可将议论抒情或点明中心的语句单独成段,还可将主体部分分成三四个部分,以小标题的形式来写。总之,形式上的美观也是一篇好作文的外在神韵。
  再次,追求言有尽意无穷的境界。“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这是苏轼对自己行文的概括,堪称精辟。然而,学生作文往往“当止而不止”。比较典型的问题有:1、篇末点题。这本是一种突出中心的手法,但有的学生处理不当,非但不能画龙点睛,反而会有画蛇添足之感。2、寓言式的说教。叙事完了之后总不免要添上一段“讲道理”,这就让文章趋于乏味了。3、白开水式的透明。将所见所闻所感毫无遗漏地“表白”。叙述得一清二楚,无法让读者唤起联想与想象,这样的文章读来如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呢?一是适当留白。借鉴绘画与书法的留白艺术,切勿字字顶真,句句落实。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不必全部写上,那些能够让读者产生联想的,或通过所写文字能够揣摩、体会出来的意思要留。二是语言的净美。语言干净、纯粹,富有空灵的美感,这本就是一种美的意境。当然,净美的语言还需附着于有形的景、事、物之上,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只有当美的语言和美的意象结合,才能产生美的意境。三是巧用古诗词。诗是语言的精华,本身就有一种言尽意不尽的效果,如能在文章中恰当运用,不但可以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而且还能达到一种言短情长的效果。如一篇题为《幸福是什么》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这些句子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还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意境,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做真善美之人,作真善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