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看命题新走向

2011-12-29王培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0期

  2011年高考落下了帷幕,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整体格局沿袭2010年,体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其中,文言文仍是沿袭往年的惯例,选用了人物传记形式。略有不同的是不是选自史书,而是选用名家苏轼的传记。苏轼一生所写的传记不多,因其与陈公弼渊源颇深,故文章读来情感深厚。同时文言文题型也较为稳定,三道选择题仍是一道考文言实词,两道考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理解。三道翻译考查了文言实词“毁”、“贷”,词类活用“身”,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等。题型难度一般。诗歌鉴赏选取了唐代名家的非名作。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第二类选择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论述类文本阅读在加大分值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设题难度。
  当然,2011年高考语文命题也体现出新的走向,概括如下:
  一、整体命题透露着较强的文化意识。从题目素材的选择看,文言文选择了苏轼的《陈公弼传》,诗歌鉴赏选择了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文学类文本节选了宗璞的长篇小说《西征记》,论述类文本选择了鲁迅的杂文《挖与捧》。选择了各个时期大家的作品,透露出鲜明的文化意识。
  二、关注历史、关注民生,关注人文。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语言表达题即考查了编者按,引导学生不忘历史,不忘今日幸福生活的由来,此为关注历史。鲁迅的小说、杂文,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现实,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体现了先生对祖国、人民的深层的热爱。但在当今和平年代,不少人认为鲁迅的文章过时了,更多人沉迷于一些关注“小我”的文章中,缺乏对现实的批判意识。自古“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除了“抒发性灵”,更要为经世之用。所以高考命题两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一是在语言表达题中考查了高中阶段学过的课文《药》,二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了鲁迅《华盖集》中的杂文《捧与挖》。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大我”、关注民生。但高考并不回避考生关注自我,从课外名句默写到对国学大师王国维的高度评价“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是对当代高中生所缺失的品质的引导。
  作文题目“拒绝平庸”即引导考生关注自我,从为人到处世拒绝平庸。平庸,词典释义日:“寻常而不突出;平凡。”如“才能平庸”、“相貌平庸”、“平庸的一生”等。拒绝平庸,正如提示语所说,要注重“创造、发展、上进”,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这与现在强调的时代主旋律、人才要求及人生操守相一致,有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文题提示语中还有“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一语,意味着与词典释义有一点不同,即切不可将“平庸”与“平凡”画上等号。应看到平凡的人生中也有不平凡、不平庸。因此,文章既可提倡“突出”,讴歌理想,再现非凡;也可表现“平凡”中的“不平庸”,即寻常人事中的不寻常、不平庸。在我们周围,大量存在的只怕还是看似平凡的一面,如果你能独具慧眼见到“平凡”中的“不平庸”,可能更易选材;就此议论,可能更有深刻之处。此为关注人文。
  三、文本阅读回归本源。注重对文本构思脉络的把握。过去我们在文本阅读的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背离了文本阅读的本源。从2010年开始,江苏卷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要求考生写出文章的思路。论述类文本《谈静》中的16题: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开始出现了注重文本的构思脉络这一导向。到2011年,两处涉及此考点:一是在诗歌鉴赏中要求考生“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二是论述类文本中“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这一导向更为明显。这将有利于引导文本阅读的教学回归本源,注重对文本构思脉络的把握。
  四、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试卷第一题,不是考查字的读音,而是考查成语中字的书写。这是江苏卷自主命题以来首次考查。其实,对字词的掌握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对书写越来越生疏,各种网络语的出现不利于汉字的规范。今年上海高考明确提出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将扣分。而江苏卷此举应也是有所针对的。在江苏卷中,对汉字书写的要求一直不低。在名句默写中,只要出现一个错字、别字,则该题不得分,有8分与字的书写相关。在作文评改中,错字、别字发现一处扣一分,扣满5分为止。而今年又加入3分的选择题,比重进一步加大。这将引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基本功的练习。
  五、命题朴实。不搞花架子。第二类文本阅读意料之中地选择了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加大了设题难度,但是也遵循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思路:从文本的论述思路,到举例论证的作用,到例证之间的递进关系,最后到探究中心论点的深刻意蕴。这样的出题思路符合论述类文本教学的思路。作文命题,避虚就实,“拒绝平庸”引导考生关注自我。逐渐体现了江苏卷作文命题由追求空灵(如“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怀想天空”)、追求大气(如“品味时尚”、“绿色生活”)到追求朴实、关注考生、关注人文的转变。这将有利于引导语文教学建立朴实课堂。
  关于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引起我们关注、留给我们思考的还有很多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