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 各具情韵
2011-12-29施文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0期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用“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人,思归不得的无限愁情。宋代大文豪范仲淹在《渔家傲》一词中也用“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抒发了将士戍边,功业未立,思归不成的无奈和对家乡家人眷恋的复杂情感。跨越唐宋时代的两位大诗人,在两篇不同的作品中都对思归而不得发出感叹,可谓异曲同工,又各具情韵。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寄给妻子的回信。诗人长期在外,与亲人分离,不能团聚,愁绪如潮。面对连绵不断的秋雨,触景生情,更是愁思有加。满地秋雨满地愁,满夜叹惜满夜忧。诗人通过归期的问询和问答,抒发了羁旅他乡时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未”字,把亲人盼归,诗人思归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个“未”字断了亲人相见相聚的希望;一个“未”字表现了作者无限的愤慨。“未有期”何等凄切,何等悲凉,表现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眷念。太可怕了,未有归期,秋雨不断,归期难料,多年盼归,遥遥无期。
《渔家傲》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词人流传于后世的词只有六首,以《渔家傲》最为脍炙人口。范仲淹一生忠诚耿直,曾因多次上书直言劝谏,而屡遭贬谪。正是当时西夏党项族的入侵,成全了范仲淹。52岁的他官复原职,仕途上的艰辛蹉跎早使他霜染鬓发,然而忠心报国的热情却是有增无减。他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地进行军政体制改革,并且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就修建了一座楔入宋夏夹界的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顺城。范仲淹率军戍边,身在荒僻的边境孤城,家乡远隔万里,将士们日夜戍守边陲,其中艰辛,溢于言表。日夜盼归,终不能寐,最让他们痛心的是“燕然未勒”归而无计。词中连用两个否定副词“未”、“无”,把诗人因顽敌未破,战功未立,归而无计的痛苦和归心似箭,又万般无奈的愤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白发将军和戍边将士在寒夜之中举杯销愁,浊酒入肚更是万般苦痛。因“燕然未勒”,战功未立,终而“归无计”。可是大敌当前,更应以国为重。这种思乡的苦闷,爱国的情怀,由“归无计”一词领起,深刻地表现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思想情感。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全倾注在“归无计”一词之中。
两篇作品一诗一词,都是写“思归”的,无独有偶,作者都选择以秋景入笔。“巴山夜雨涨秋池”,“寒下秋来风景异”,秋去冬来,一岁将逝,年复一年,归期何在?秋风秋雨秋景,最能引发人们无限的思归之情。李商隐和范仲淹自然也不例外,以秋景入笔,表现无限的思归之情。而令人称奇的是他们都在作品中喊出了“未有期”和“归无计”的慨叹和无奈。一是“未有”,一是“无计”,遥相呼应,异曲同工。
当然,他们由于处境和身份的不同,在情韵的表达上又有差异:“未有期”表达的是浓厚的思亲之情,夫妻分离,家庭离散,妻盼夫归,夫叹归聚,终未有期,望眼欲穿,等待归期到来,实现团聚梦想,离情之中更见缠绵和婉约。而“归无计”既表现了那种浓烈深重的思乡之情。更表现了将士们功业未成的爱国热情,“燕然未勒”归而无计的悲壮豪情跃然纸上。他们向往的是大破顽敌,刻石庆功,然后凯旋的美好时刻。爱国激情在诗人和将士们心中涌动,思乡之情也在他们心中萦绕,以至于夜不能寐,彻夜忧叹,思乡爱国,共洒热泪,浩荡离愁中却是豪气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