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把“偷”字当真了

2011-12-29李晓奎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0期

  苏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社戏》“课文简析”里有这样一段话:“阿发摸豆的动作和‘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的答话,充分表现了农村小朋友的淳朴、无私、憨厚……桂生的机灵勤快。阿发的憨厚无私,都只是一两笔便刻画得生动传神。”很多老师在教学《社戏》时,往往抓住阿发在偷豆中的表现大作分析,什么阿发“憨厚无私,待人真诚”啦,什么阿发“憨厚淳朴,纯洁无私”啦,如此等等。陈慕老师发表在2011年第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的《“傻”的不是阿发,而是授课老师》一文,认为应该“儿童化”解读阿发这一行为,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并引用鲁迅在杂文《看图识字》里以游泳作比,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是好像鱼之在水,游泳自如,忘其所以的,成人却有如人的凫水一样,虽然也觉到了水的柔滑与清凉,不过总不免吃力,为难,非上陆不可了。”读后很受启发。诚然,儿童自有儿童的心态,儿童自有儿童的声音。笔者以为,之所以会有那么多老师(包括资料编辑)在这里借“偷”大作文章,是因为他们沉湎其中浮想联翩。把“偷”字太当真了!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曾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那么,十多岁阿发的“偷”当真也能算偷么?
  阿发生活的平桥村,“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交通闭塞,民风淳朴。家家“种田,打鱼”,“合村都同姓,是本家”。这里的小朋友们“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从小受封建等级思想浸染得少,“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尤其是对“我”这样一年一度从大城市来的客人。看过戏的小伙伴为了让“我”高兴。刚回来却又主动借船返航,陪“我”看戏。他们理解“我”看戏心情的迫切,要让“我”早一刻看到社戏。“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他们悉心照护着“我”的安全。看戏时,双喜随时为“我”做着解说,“我”有些疲倦时,桂生为“我”买豆浆。桂生买不到豆浆,念念不忘“我”的饥渴。返航的路上,便提议“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这时阿发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里我们仿佛看到阿发边摸豆边自言自语的神情,这里没有对自家豆的夸耀,有的只是好豆才能款待客人的心意。这心情怎一“偷”字了得?
  “偷”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结合文本语境分析这“偷”字,从感情色彩上看,这里决然不应是贬义词了;词语本义已经虚化,也不是私下拿走别人的东西。“偷”字在这里实际上是“摘”、“搞”、“拿”(东北口语“整”字)等的同义语。谁家的豆大,就摘谁家的,阿发也罢,双喜也罢。为的是待客,为的是在伙伴中赢得尊重,与“无私”无关,与“憨厚”无关,主要流露出小朋友的热情好客,淳朴纯真。这其实和后面六一公公的送豆的“送”字一样意味,揭示的是平桥村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夏丐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明确告诉我们:“学习国文,目的就在学得用文字来表现的方法,他们只着眼于别人所表现着的内容本身,不去留心表现的文字形式,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的。”显然,这提醒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被课文的内容所打动时,不可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还应头脑冷静地跳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美。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说过:要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不架空分析,不主观拔高,不穿凿附会,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