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成语教学之我见

2011-12-29胡精美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0期

  成语是汉语言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是语言文化的精华,被视为民族语言的瑰宝,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汉语语言和文化的“活化石”。很多成语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古代语言文化知识。通过成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成语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写作能力,增长知识储备,接受美的熏陶。作为对各科教学有重要影响的高考,历来都把成语作为语文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見,成语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新课程改革使用的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人教版),就包含了学生喜闻乐見的成语章节。那么如何巧学成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我尝试着略陈浅見。
  
  一、将成语教学与文言文相结合
  
  (一)与文言实词活用相结合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衣冠禽兽、未雨绸缪、衣锦还乡。
  (2)名词活用为状语:狼吞虎咽、斗折蛇行、车载斗量。
  (3)名词活用为使动:祸国殃民、汗牛充栋、万人空巷。
  (4)名词活用为意动:草菅人命、幕天席地、席地而坐。
  2、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路不拾遗、量入为出、绝处逢生。
  (2)动词活用为使动:惊心动魄、闭月羞花、生死肉骨。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化险为夷、扬长避短、拈轻怕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独善其身、敬而远之、厚此薄彼。
  (3)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光宗耀祖。
  (4)形容词活用为意动:不远千里、是古非今、不耻下问
  4、数词活用为动词:人百其身、政令不一、人一已百。
  
  (二)与文言句式相结合
  1、倒装句式
  (1)宾语前置:时不我待、何去何从、唯命是从。
  (2)状语后置:重于泰山、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2、被动句式:金石可镂、水滴石穿、妻离子散。
  3、省略句式:祸起萧墙、坐怀不乱、盲人瞎马。
  
  (三)与通假字相结合
  被坚执锐、图穷匕見、流言蜚语。
  
  二、将成语的学习与古诗文相结合
  
  (一)成语由诗句化用而来。
  曾经沧海(元稹《离思》);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二)由寓言故事化用而来。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滑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見我而敢不散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見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楚策》)
  
  三、将成语学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成语与生肖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自出生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并伴随一生的属相,也就开始参与了中华文化的传承。龙蛇马羊乃至猴鸡犬猪,这些生肖依次出现,将每一年的地支化为灵动的属相。而每一种属相的背后都有大量的成语与之相配。如:投鼠忌器、牛刀小试、三人成虎、沐猴而冠、狗尾续貂等。
  
  (二)成语与谜语
  谜语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能启迪人的智慧,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体。一条典雅上乘的谜语的谜底往往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成语。如: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武大郎设宴(高朋满座)、一把辛酸泪,写成《红楼梦》(水落石出)等。
  
  (三)成语与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为数不少的成语都是从对联中提炼出来的。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成语“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表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强敌的勇敢无畏和面对挫折的坚忍不屈,体现出坚毅的民族精神。
  
  四、将成语学习与修辞手法相结合
  
  不少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使其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如:“怀瑾握瑜”、“望穿秋水”、“铜墙铁壁”运用了比喻,“青梅竹马”、“布衣之交”、“蓬荜生辉”运用了借代,“饿莩遍野”、“铺天盖地”、“怒发冲冠”运用了夸张,“满招损,谦受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运用了对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見人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用了对偶,“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可忍,孰不可忍”运用了反问。有的成语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雷声大,雨点小”就同时运用了比喻、对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五、将成语学习与高考试题相结合
  
  学习成语在于运用,指导学生用成语造句,或把几个相关的成语连缀成文,或把成语用于写作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形象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正确使用成语,深入了解成语使用常見的错误类型。
  
  (一)望文生义。
  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見一斑而不見全豹。(目无全牛:技艺精湛纯熟。)
  
  (二)误用褒贬。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任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处心积虑”是用尽心思地谋划,多用于贬义,而此处误用为褒义。)
  
  (三)张冠李戴。
  作为学生,要尊敬老师,对老师举案齐眉。(举案齐眉:用于夫妻之间。)
  
  (四)谦敬误用。
  在这项工作中,我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当之无愧:对别人的赞扬,只用于对方。)
  
  (五)搭配不当。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学子”中的“莘莘”是众多的意思,与“一位”搭配不当。)
  
  (六)重复累赘。
  安史之乱造成人民的生灵涂炭。(“人民”与“生灵”重复,应删去“人民的”三个字。)
  
  (七)自相矛盾。
  对青少年犯罪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太晚。(“亡羊补牢”意思用反了。)
  
  (八)不合语境。
  这次比赛,中国队以0:1败给巴西队,这将让中国的球迷遭受灭顶之灾。(灭顶之灾:指致命的灾难。语意过重。)
  总之,高中学生要求掌握的成语都是语言交流和高中语文课本中常見的成语。因此,高中成语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与其他语文知识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