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语文教学拓展的原则

2011-12-29陈华琴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0期

  时下,语文教学拓展之风十分盛行。拓展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成为一些教师增加教学亮点的捷径。语文教学借文中之石,攻文外之玉,这无可厚非,但拓展时不能随心所欲,应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拓展应立足文本。于漪老师曾说过:“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谓立足文本,主要指拓展要立足或服务于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等。譬如,在教授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接近尾声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拓展题:每个人对故乡的情感总是永恒的、深刻的、轻易不能化解的。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一段关于“故乡情结”的文字。有学生这样写道:
  叶落归根,情系故乡。以前一直不解,为何许多人愿意抛弃城市的繁华,惟独对枯燥贫穷的故乡一往情深,后来离开故乡步入高中方才茅塞顿开。脑海中常有种熟悉的景若隐若现,心中时有股浓烈的情蛰居潜伏。那是故乡的景,那是对故乡的情,故乡的山温水软,故乡的淳朴民风,故乡的家,故乡的亲人,一行行刻在故乡扉页上的深情字幕……
  通过描写,学生潜于心底的“故乡情”被呼唤出来,对文中作者深切思念故乡之情也就有了深刻感受。“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注生活。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文本是教学之本,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立足文本的拓展,才是有效的拓展。
  第二,拓展须选准基点。提倡拓展,并不意味着可任意拓展,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材时要选准拓展的基点。譬如,我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一词时,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拓展,课堂上主要围绕一个“愁”字做文章,在分析了“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无限愁绪的”这个问题后,进行了这样的拓展:词中化虚为实,将“愁”比作“一江春水”,写出了“愁”之多且绵长。在古代诗词中,写愁的方法还有哪些呢?于是,就可以将李煜的《虞美人》与其他一些诗人、词家写愁的诗句进行横向比较探究,从而归纳出写“愁”的方法有“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之十五),于夸张中强烈地抒写了诗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愁作秋浦客”的悠悠愁情;有“直抒胸臆”写愁,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有“对比、烘托”中咏愁,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将如今饱尝愁苦与少年不知愁的滋味加以对比,鲜明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远大抱负难以实现的愁闷;有用“双关”手法,委婉咏愁,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语双关,含蕴深远。表面上是写浮云遮住了太阳,使人不见长安而生愁情,实际上是委婉地写佞臣在皇上面前搬弄是非,皇上不明,致使诗人不被重用,有志无法展、有才无处施而生愁怨……通过比较,学生对写“愁”的方法有了切实的了解,在以后的诗歌赏析甚至写作中就可熟练地加以运用。因此,拓展教学中立足文本,选准适切的基点进行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拓展要适度。进行阅读教学,首先要引领学生沉下心来读进去,然后才启发他们放开眼读出来。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上,教师不能将拓展仅仅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自己的才学,显示教学的新意。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九日齐山登高》,课堂上执教者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
  1、了解杜牧其人。
  2、文本研习、问题探究。(1)朗读诗歌,讨论交流每联的含义。(2)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诗歌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回忆曾经学过杜牧的哪些诗?诗中的名句是什么,有什么含义?
  这三个教学环节中,教者对诗歌本身的分析大概只用了15分钟左右,而将精力重点放在了拓展部分。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教者也配上了一些诗歌投影,并且将学生回忆出来的诗歌细细阐释,课堂氛围热闹无比。这样的“拓展”固然能帮助学生回顾重温曾经学过的杜牧的诗歌,但如果拓展部分比所讲文本用力还多,那这节课的重点何在?目标何在?适度性原则要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必须掌握合适的“度”,切不可不着边际,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第四,拓展须兼顾学情。拓展教学须因材施教,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接受能力,甚至于生活阅历。对这一切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教师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明确拓展的内容是否有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立足课堂实际,让学生思维始终活跃在拓展的过程中,才能达到情感共鸣。比如,执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兼顾到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初步思考这一实际情况,对文章的主旨“人,应当懂得珍惜苦难,敬畏生命”进行了拓展,设置了这样的拓展问题:在你所知道的名人中,有哪些是面对生活赋予他的苦难,没有放弃,懂得珍爱生命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谈到了张海迪、贝多芬、海伦·凯勒、霍金、桑兰、司马迁、孙膑、邰丽华、李端、“芭蕾女孩”李月……反之,如果教者撇开了对生命的感悟、亲情的讴歌,过分强调生与死的玄虚等沉重话题,这样的拓展就违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初衷,脱离了学生实际,是在做无用功。因此,拓展教学,如果不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基础、思维能力或水平等因素,那么,所进行的拓展,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没有意义、难见效果的。
  总之,在教学时,教师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把课堂学习导向课外,让学生加深课内所学,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但是,在拓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脚踏实地地以文本为基础,遵循拓展的原则,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出发,努力实现教学拓展扎实高效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