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语文选修课
2011-12-29于秉飞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0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课程“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按照设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的任务落到了必修课的身上,而选修课则承担了“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的重任。相对于必修课的清晰序列而言,选修课系列复杂,种类繁多,在实施过程中难度也大得多,因而它在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
一、现象透视
选修课程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重在一个“选”字,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非如此。
1、认识功利化
选修课程的开设,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所以选修课程种类繁多,分为五大系列,几十种课程,学校“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云云,皆成空谈。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影响,目前很多学校在对语文选修课程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其突出表现就是学校开设的选修课都围绕着高考,努力地寻找与高考要求相一致的课程来开设,而那些对高考帮助不大,旨在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选修课一般不在考虑之列。所以,各选修模块之间的地位出现了不平等。譬如现代诗歌、中外戏剧、鲁迅作品之类的在现行高考中一般不会直接考的,自然没有候选的资格,即使再喜欢鲁迅,面对高考,也只好作罢。而古诗文阅读、现代散文、语言文字运用等与高考内容相关的选修模块是绝对不会被舍弃的。以《唐诗宋词选读》为例:因为古诗鉴赏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据笔者所知,在江苏省内,几乎没有学校不选它。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除了常规教学外,还选择了高考复习式的教学方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一路道来,惟独忽视了一样——“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的延伸和加深,成了为高考复习准备的一种课程,而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创造性、审美性、探究性的内容微乎其微,选修课程的实施充满应试的功利性。
2、安排集中化
与认识的功利性相一致,为了配合高考,现在绝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选择权都由学生转移到了学校,学生根本没有选修的自主权,只能听命于学校的统一安排。各地各校在高二上学期必修五结束之后,实施选修课程的过程中采取的对策都很一致:把“自选动作”变成“规定动作”,全校全县乃至全市统一规定选修几门课。以笔者所在周围学校为例,全市各学校都把《唐诗宋词选读》当成了“必修”,集中一段时间教授完,然后准备《史记选读》等的教学,让人感觉是在继续着必修六、七的学习。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准必修课”的角色。就教学方式来看,绝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程的教学,都采用集体选修的方式,大家都学一样的。授课时依然以行政班为单位。老师、学生、教学内容都与必修课一样,惟一不同的就是教材由必修变成了选修。这样很难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同一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3、教法必修化
新课标整体关注课程结构的调整,力求学科结构的新突破。必修教材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系统性,内容比较稳定;选修课程体现选择性,突出多样化。所以必修教材的实施可循序渐进,注重课堂讲授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选修课的教学则可实行跨跃式,以非线性的方式实施,或研习,或体验,或探究,或总结,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容量可适当加大,教学的节奏也可适当加快。
但是,多年来的教学“程序化”已经使很多教师习惯“以不变应万变”,将选修教材的教学完全等同于必修教材的教学。从诗歌教学来看,必修教材的教学一般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进入诗作本身的赏析。而选修教材的教学就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控。比如《唐诗宋词选读》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单元,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指导学生以“李商隐的无题诗”为话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乃至生活经历、情感起伏方面对李商隐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呢?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理想,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仍旧只讲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以及诗作分析。使得《唐诗宋词选读》这门课成了枯燥的必修课。
4、评价简单化
按照课程设计者构想,学生在学习必修一到五取得10个学分的基础上,必须至少再选修4个模块以取得8学分才能毕业,考核似乎很严格。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学分认定的权力交给学校,从实际操作看,虽然很多学校都制定了学分认定的办法,但并没有严格执行。谁会让自己的学生毕不了业呢?所以这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选修课再差,也会得到有关学分的情况,学分的认定形同虚设。
且就考查的具体形式而言,大部分还是像必修课一样,用一张试卷即书面测试的方法,并借此来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告一段落后,曾经组织过一次学分认定考试,除了默写部分适当增加、诗歌鉴赏由一题变为两题外,其他的跟高考试卷没有太大差别,我不知道这样的试卷能测试出什么。
二、深层反思
选修课在实施的过程中问题很多,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课程设计者的初衷,未能起到培养学生个性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1、应试教育的环境
无须讳言,高考是横在课程改革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虽然考大学已经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但家长社会对考生的期望值是越来越高了,高考承受了太多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传导到学校时,学校、教师和学生在面临类似选修课程的安排时,必然会做出十分现实的决定。开设选修课程拼命往高考上靠,凡是与高考有直接关系的选修课程就开,与高考没有关系的则不开,所以《唐诗宋词选读》才会被所有学校选上,而李商隐的无题诗则极少有人探究。学生的升学压力、家长的关注、社会惟高考成绩论学校成败的习惯,这些无法绕开的现实就摆在选修理想的面前。面对严峻的现实,美好的选修课理想必然会让位于残酷的高考,也许这就是选修课面临的最大障碍。
2、不切实际的教材
就苏教版的选修课教材而言,它的编写者主要是一些来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们参与选修课的开发,有效地解决了地方学校编写人员不足、水平不高、开发课程难的问题。但是专家学者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并不在教学一线,无法深入了解高中学生的实际,如: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情感价值取向等。这就有可能使所编写的内容相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显得艰深、脱离实际。其次,专家学者与高中一线教师研究问题时所站的角度和高度不一样,研究问题的深度也不一样,这些差异可能最终转化为教材与执教者之间的矛盾,使执教者难以跟上编者的思维,不能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削弱教师的个性与主观能动性,不能达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境界。
3、疲于应付的管理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程,让学生自由选课,势必要打破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代之以“走班制”的教学模式。要彻底地实行班级重组,还要保证选修上课时间的同步,没有足够的教室,没有充裕而灵活的教时,“走班制”只能成为一个理想。另外,完全实行“走班制”教学,冲击到原有班级管理与校园秩序维持的基本模式,容易出现校园秩序混乱、学生疲于奔波、上课无序的局面,难免会引起学校与教师的担忧。选修课程理论上的选择性与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之间存在矛盾,学校的规模、设施条件与管理上的困难限制了“走班制”教学的推行。
4、有待提高的教师
无论新课程看起来有多科学可行,它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者和执行者——教师的身上。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选修课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取得成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种类繁多,如果真正按照新课标的构想来实施,按照学生的文化需求来开课,学校现有的语文教师数量有限,很多学校目前很难按新课标要求开足开全选修课,师资力量的不足成为选修课程发展的现实障碍。所以目前的选修课大都是按现有的班级建制开设,采用一个老师负责所有选修模块的模式。可想而知,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目前的高中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吗?选修课程的实施,是对教师的知识深度、广度及专业技能提出的挑战。比如开设《唐诗宋词选读》,教师不能仅是作贩卖教参《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的二道贩子,而必须有比较厚重的古诗词修养,能独立评价唐诗宋词。而这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的。
总之,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让人感觉沉重。我衷心希望语文选修课能在各方努力下插上轻盈的翅膀,带领师生飞向理想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