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幸福地学习语文

2011-12-29陆兴宏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0期

  近日,我拜读了徐群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10年7、8合刊)上的《一想到语文,我就心痛》一文。身处语文“江湖”,我能体会到徐老师所提及的高三语文教师的心痛:高水平习作不是好的“应试作文”、教师棱角在教学中被磨蚀等等。碰巧,我今年也带高三,可我想说:一想到语文,我就感到幸福。因为,这一学年,我们一直带领学生追求语文学习的幸福。
  英国大思想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指出,幸福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量地扩大,让你对人对物的反应尽量地倾向于友善。可目前的高三语文学习哪有多少兴趣可言?课堂整日就是不断地解构与建构:解构答案构成、解题秘方、文本内容等,建构知识系统、答案模型、写作套路等。但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我借助现代技术,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将教育、学习、励志和娱乐等多种类型视频资料引进课堂,寓学于乐,寓思于趣,让学生在感官快慰中释放学习压力,在视听盛宴中点燃学习激情。
  高三开学初,我将央视电视散文《毕业了,我的大学》搬进课堂:“流金岁月”板块让学生了解到象牙塔内的真实生活,“梦开始的地方”板块激发了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在选修课复习完毕后,针对学生依然不能理清唐诗发展脉络的情况,我挤出晚自习时间选播莫砺锋教授的《诗歌唐朝》,尽力拓宽学生知识背景;基于学生对恶搞文化知之甚少的学情,我播放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春运帝国》,让学生在捧腹大笑之余直观感受后现代、解构主义与去圣化等词的内涵;议论文训练时,我播放了2005年世新大学对阵香港科技大学的“通才比专才更吃得开”辩论会,砥砺思维品质,提高思辨能力;早春二月,万物萌生,我播放了2009年“让诗歌照亮生命”新诗会和2010年“希望”新诗会,引导学生关注新年新诗会独立的诗歌立场和多元化的诗歌视野,关注当下新诗状况、诗歌新人、新的创作等;暮春四月,清明时节,我播放了2008年《艺术人生》的清明特别节目,让学生追忆司马迁、诸葛亮等先圣先贤的独特风采,汲取庄子、范仲淹等文化名人的思想力量;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揭晓后。我及时播放了颁奖盛典,让学生感受先进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内心的感动与共鸣,品味颁奖词遣词造句的表现力。凡此种种举措,“一石激起千层浪”,视频资源的引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文课堂沉闷的现状,唤醒了那些打哈欠的学生。当其他班学生经过窗口时,我看到了窗外的驻足与羡慕,感受到窗内的快乐与自豪。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大河的生机蓬勃的溪流。”自由、快乐的心境更有利于学生滋养思想。可如今,高三语文课堂普遍充斥的是人文价值的边缘化、知识积累的空洞化和教与学目标的功利化,新课标所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几乎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学生内心的道德、修养和美。为了给学生的精神生命奠基,我与学生制定课堂契约:教不能仅仅为了考。教学中,除了瞄准高考之外,还要想方设法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充盈学生的精神之魂。
  1、补充文本内容。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文本内容,将课堂内容变得更为广博与充实,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例如,在讲解《飘落的金黄》时,我辅助以银杏树飘落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树叶飘落的壮阔与空灵;在讲解《黄土招魂》时,由于学生对腰鼓、唢呐、大秧歌、秦腔、信天游等西部民间文化缺乏认识,我精心制作了“黄土的灵魂”主题图片展,帮助学生体悟发生在黄土地上的激烈与壮怀。
  2、丰富阅读方式。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际教学中,我努力改变习题讲解方式,积极开展拓展式、对照式、专题式和体验式等多种阅读方式,增加学生的审美旨趣。例如,在分析宗利华的《广陵散》时,提醒学生回看《六国论》《刺客列传》,丰富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古代刺客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探究能力;在讲解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记住回家的路》时,我将之与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进行对照阅读,指导学生在领悟伟大的情思之时,用思想坚守内心固有的宁静,在繁华尘俗中树立起自己的精神坐标,在熙熙攘攘中找到回归自我的精神之路;在分析农耕文明类文章时,将学过的《一幅烟雨牛鹭图》《小时候放过牛》《屋檐》《老屋》《野店》等现代文找出来进行集中阅读,引导学生体味文人雅士在现代文明下对农耕文明和农村寂寞生活的坚守与执着、思考与焦虑;再如,在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时,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对“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这句话的体认与感悟;对于那些开放度高、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如现代文明进程与农耕文明冲突、“蚁族”的抉择等,我组织小型辩论会,让学习在争辩中加深理解。
  3、指导日常积累。高三复习课中的阅读教学,常常如小孩吃甘蔗一样,嚼完甘蔗吮尽汁水就随手将其扔掉。文本也是如此,一经分析,就被弃之如敝屣。撂在一旁。殊不知,被扔掉的甘蔗仍然可以当柴火,学过的文本更是饱含人文价值、积累价值。为防止文本高消费,我提醒学生要积极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去拿。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积累本,积累文本中的思想要义、名言警句以及自身阅读感悟等,让学生记录下生命痕迹和精神轨迹,体味精神素养积淀的厚重与幸福。
  马斯洛说:“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富有责任心,富有主动精神与创造力,更加感到自身是自己行动和感知的中心。经历高峰体验后的普遍后果是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感恩之情常常表现为一种拥抱一切的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那如何让高三学生处于高峰体验中呢?叶圣陶先生关于教学有句经典话语: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念及此,我放手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拥有“讲课”的高端体验。每当学生备课时,我会暗暗物色人选,关注他们的备课进度,及时为他们消除障碍;在开讲之前,我与之进行简单沟通、交流,增添学生开讲的勇气与信心;在开讲时,我关注课堂进程,监控上课过程,防止课堂失控,适时给学生鼓气;讲课结束,我和听课学生及时进行反馈、点评,优则臧劣则否,有一说一。刚开始,学生不能适应这样的授课方式。经过不断地示范、点拨和鼓励,学生逐渐喜欢上了这样的授课方式。他们在模拟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师上课的辛苦,自主探索答案的来历与形成过程,积累答题经验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在讲课的过程中,经历了上课前的害怕、讲课过程中持续的紧张与教后的喜悦这一系列情感波折,体验到被认同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习的幸福,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在教学中,只有把学生培养成思考者,他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高三学生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中穿梭忙碌,无暇顾及周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一年的教学中,我大力引进生活之活水。一是开设了“指点江山”板块,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或抒情状物,或描述所见所闻,或评论国内外时事,或发表个人感悟等等。所做的一切,希冀通过消除课堂内外壁垒,引领学生面对现实,体验智力生活,感受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和幸福感。二是在后黑板上开辟“阅读在线”专栏,及时张贴《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和《中国青年报》等时文美文,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呼吸生活气息。另外,我还坚持编写8开大小的小报《读写园地》。小报共有一周扫描、深度关注和范文在线三个板块。一周扫描板块以新华网、人民网、中青网等时评栏目与博客为选材主阵地,相继选编了“暴走妈妈”、整容事件、“曹操墓”真假乱相、智利矿难、操场上的豪华葬礼、食品安全道德式微等141个热点新闻,这些热点涵盖政治、文化、科技、道德、伦理等众多领域,勾勒出当下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板块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阅读素材,缓解了学习压力。深度关注栏目,顾名思义,关注的是思想的深度、广度、高度,侧重多向思维的交汇与二元思维的碰撞,聚焦于那些富有争议、较为复杂的话题,如鲁迅与时代的关系、如何记住历史、中学生集体不让座、上海大火、娱乐与孩子的发展、网络语言发展、硕士劳累死等,阅读之后进行评点、讨论和积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积淀、内化与提升。根据调查得知:一周的《读写园地》阅读课是学生们最期盼、最放松也是最有收获的课。
  凡此种种,是我和学生们幸福地学习语文的过程和经验,希望能带给大家一点借鉴或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