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课堂中释放孩子个性探究

2011-12-29杜娟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一、以自我心境为中心创造出的“独特空间”概念
  独特的空间感绘于画面的乱序效应。早期儿童画中表现的空间概念同成年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一眼看去,儿童画里的物体在空间中的秩序是乱七八糟的。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孩子是真实地反映了自己周围的空间。物体的位置、相互的关系正是孩子眼中所反映出来的。他并不觉得物体同自己一样都是站立在地面之上的。他还未能形成超越自我的空间关系概念。在他眼中,空间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身体空间主导下产生出的绘画情感表现方式。学龄前后孩子的空间概念是非常有趣的。在他看来,空间首先同自己、同自己的身体有关。这种概念被称为“身体空间”。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概念逐步过渡到所谓“物体空间”。我发现,儿童画中表现的空间概念同成年人眼中的正确概念相差甚远。
  二、一年级儿童绘画心理思维呈现出自我表现的企图
  绘画思维模式与智力的关联性。如果学龄左右的儿童仍处在动觉思维阶段,他就是在智力发展上落后于正常儿童。此时的儿童作品中,应能看出自我表现的企图。这种企图表现得越充分、越具体,智力的发展的程度就越高。绘画中包括的细节越多,说明儿童对物体了解的就越深。这里我所表述的智力概念基本上是基于这个认识之上的。有的智力测验就是看孩子画人像的准确程度。一个人对其环境认识的越深,他就越能理解并利用其中的诸多因素,他的智力发展程度就越高。
  画面与感知力发育的相辅性。学龄前儿童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其可塑性。孩子概念的多变性便显示了这一点。如总是反复地画同一种图案的孩子表现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他在其他方面也会表现出逃避社会现实的倾向。生性敏感的孩子的画中也透出敏感的情绪来,他在画中往往对自己关注的部分给予夸张而忽视其他部分。
  三、直视孩子个性发展中的绘画特性,达到生本课堂的教学沸点
  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促进孩子和别人交流是很重要的,这一过程可以为孩子们相互分享学习体验、自主探索学习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且能为个别心理差异的孩子提供一个间接由外界环境所影响的心理辅导过程。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生生互动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以及培养孩子向他人虚心求教的良好学习品质。这对于刚入学进入到一个新集体、自我意识较强的新生来说尤为重要。
  有的美术老师坚持要孩子们超越自己的年龄限制去进行美术活动。本来在7岁可以自然掌握的技能,非要他们在5岁掌握,且盲目将社会上的美术考级制度强压给孩子们。由此,孩子们失去对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学校的某些美术课的教授方式和教师的观念不同所形成的灌输式所造成的。儿童早期的美术活动可被视为直接的自我反映。我们应将美术作为儿童心智发育的要素来看待。美术能够鼓励孩子们的发明、创造、探索、热爱、憎恨、快乐,使他们可以充分认识并表达自己的独立人格。
  (连云港市新浦区解放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