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VB课堂的教学效果

2011-12-29高艳云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摘要:Visual Basic(简称VB)是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VB提供的是可视化的开发环境,相对于其他程序设计语言而言,VB语言简单易学,用鼠标就能构建出程序的界面。但VB计算机语言却又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难教难学的一部分内容,原因在于VB语言概念抽象、内容枯燥,课时少,学生刚接触它时会感到困惑。如果不用好的教学策略与手段来吸引学生,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本文针对如何提高高中VB课堂教学效果,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抽象概念、强化上机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VB教学;教学方法;效果
  
  安徽省很多高中将算法与程序设计作为选修内容,高中信息技术有关VB程序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像大多数程序设计课程一样,一开始就介绍算法、流程图的画法、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等一系列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介绍程序的建立及运行,最后介绍VB语言基础、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数组。从知识体系来看,这样安排无可非议,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把难懂的、抽象的概念放在开始,学生不易理解,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易失去信心。另外,高中信息技术课时少,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系统地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摸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在高中VB教学中的做法与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消除学生畏难心理、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VB语言是高中计算机课程中难学而又枯燥的一部分内容。有很多学生一听要学习语言就觉得害怕,认为学习语言既费劲又没有多大的实际用途,而且在毕业水平测试时所占的分值很少,有的同学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选择一些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VB程序设计中的第一堂课,教师可以先不讲理论知识,而是演示一些有趣的实例,如移动字幕:“神奇的VB”、小小计算器,记事本等小实用程序,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吸引他们,并告诉他们学习了VB程序设计后,大家都能够编出这些小程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迎合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在讲授每一个知识点时,笔者也会设计一个具体的实例,先演示给学生看,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VB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直接关系着能不能让学生对VB程序设计语言产生兴趣,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
  1. 形象的比喻方法
  在VB语言程序设计中,有些概念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与理解。教师可以巧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作类比,把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使学生易于理解。
  高中学生在学习VB之前只是学习过Word,Excel等应用程序,而VB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强、较抽象的课程。如果一开始就按书上的顺序直接讲解对象、对象属性、方法和事件、算法等概念,学生一般很难理解,从而对这门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如果教师在讲授这些概念时能借助身边的事物来类比,学生就会容易理解,也会增加学生学习VB的兴趣。如在讲授对象、对象属性、事件及事件方法时,若直接讲解学生很难一次理解,若将VB中的对象:窗体、按钮、文本框和生活中的一个人、一本书、一部电话相类比;将对象属性:如按钮的大小、名称和生活中某人具有的特征,如身高、性别等相类比;将VB中的事件:如单击、双击、移动等和生活中某人拿起电话听筒相类比;将VB中的方法如clear,Hide,print等类比成生活中通俗话说,“hello”。在这样通俗的语言里学生就可以感受到什么是对象的属性、事件、方法,把术语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理解牢记。再如,在讲解VB程序设计步骤时,也可以采用类比法,把VB程序设计者类比成一个舞蹈剧的导演,那么VB程序的编写过程就是导演导剧的过程,两者类比见下表:
  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并分析,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VB程序设计的步骤。所以说在讲解具体的概念时要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类比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实例,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学生一听就明白了,教学效果很好。
  2. 3W教学法
  “3W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要解决的三方面问题:What,Why,How。What明确要讲解的课程内容;Why要说明为什么要学习上述内容;How是通过何种方法将以上2W讲清楚。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3W教学法”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备课,精心选择案例,尽量多参考一些资料,以应对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在讲课前,先用“3W”教学法把讲课思路理一理,为什么要学习这节课?这节课有些什么内容?怎么上好这节课?以保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在上课时,教师围绕着某个实例或内容,引导学生要学习什么内容,为什么学,如何学。这样学生就能思路清晰,知道重点在哪里,提高了注意力。只有这样备课、上课,教学思路才能清晰,教学效果才能好。
   3. 实例演示+上机操作教学法
   实例演示+上机操作教学法从实例入手,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上机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VB程序面向对象设计概念,并适时地加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在VB教学中每一节课笔者都会根据知识点设计一个小程序,然后根据实例分析讲解知识点,再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去揣摩知识点,提高操作技巧。在上机操作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上机操作内容设置成不同的类型:必做和选做的。这两类题目都是结合相关课程的相关的知识点由教师设计的。必做内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选做的内容则在于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以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机时,明确上机任务,先练习课上所学实例,然后对实例进行拓展,最后总结所学知识,自己编写感兴趣的小程序。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编写出通讯录、打靶小游戏等程序。学生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编程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VB“菜单与工具栏设计”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通过演示“制作我的记事本”这个实例,向同学们演示菜单如何创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步骤,然后上机完成本实例。教师针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做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创建下拉式菜单的主要步骤,设置菜单命令功能的步骤。然后对实例进行拓展:下拉菜单的宽度如何设置?能否使用相似的方法创建弹出式菜单?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探索与研究VB的兴趣。这种实例演示加上机操作教学法打破了传统以知识点为逻辑结构体系的顺序教学法,学习效果很明显。
  三、作业分层,及时评价,及时总结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程度差的学生要求完成书本的实例,掌握基本的知识点;程度一般的学生要求完成书本实例外,再对实例进行拓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程度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小作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神奇的VB”这个实例时,要求程度差点的学生完成教师演示的实例(单击“神奇的VB”,可使文字向窗口上方移动),对于程度好点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完成本实例的基础上,对本实例进行拓展(思考如何使文字向窗口左边移动,如何使移动的距离大一些),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还要对学生的作品及时点评,及时总结。教师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学生的作品。先让学生来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参考,教师再对整堂课作总结,对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不足点教师要给予改进。
  四、辅导学生参加竞赛
   辅导学生参加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方法。教师要多了解竞赛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组织计算机学习兴趣小组,平时加强辅导,要求学生平时要脚踏实地,认真操作练习,做好一切充分准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参加竞赛才会信心十足,不会慌张。虽然笔者辅导的学生还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总之,要教好VB程序设计语言,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效地组织教学,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骅.VB程序设计课的教法浅探[J].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