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鲜活起来
2011-12-29袁秀娟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新课程标准》谈到语文学科性质与地位,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可是,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多少课堂是无效课堂,多少学生对语文的魅力视而不见,有的学生甚至讨厌语文,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教者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乏味讲解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要想重启这扇神秘的大门,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用教师深厚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上”语文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教师本人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和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自然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为此,从选择了语文学科那天起,我就注意学习,注意积累,读语文刊物,读名著,做笔记,我谨记余映潮老师的一番话:热爱心中的语文教育事业,扎扎实实地做一点学问,练一点本领。细水长流,深刻思考,勤奋探究,一定能让一位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化蛹为蝶,脱颖而出,这是我的努力方向。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轮流把精选的美文写在教室后面黑板上供全班阅读,其二,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专门读名著,并提出问题大家探讨,从原著中找答案。另外,我还让同学们作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三、努力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快乐学语文
比如,我曾经让学生们自导自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给了一周时间准备,只给“导演”一点意见,让他把握各个人物特点,可以做点夸张表演,结果效果超乎我的想象。另外,让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中用语文,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给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等。正所谓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老师要坚持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重实践,我要努力提高自己,让每一节课都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漫步在语文这片快乐的百草园中。
(瓦房店第十六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