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课的指导意见
2011-12-29师建平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无论高考还是平时测验,由于地理术语的表达不规范使考生失分的现象十分惊人,如将畜牧业写成“蓄牧业”;分析秘鲁渔场的成因很多学生是这样表达的: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些原理前后矛盾等,这些学生明明能知道答案,但却会而答不全,会而答不对,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高考越来越强调地理术语的规范表达,所以在总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地理术语的规范表达。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规范能力的养成关键是在新授课中,高三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对错误也是根深蒂固,再谈规范已为时过晚。笔者通过实践认为,若教师在高三复习课中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细节,规范教育将为时不晚。
一、搞统计,作诊断,明重点——符合目的性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作业、试卷总结出他们哪些方面存在不规范,分析造成不规范的原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而且高三复习时间紧张,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复习课才会更有效。
例如,地理简答题中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
(1)审题能力较弱,答非所问。
(2)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逻辑性思维不清,条理混乱。
(3)基本原理掌握不牢固,知识运用不灵活。
(4)基本概念理解肤浅,地理术语表述不准确。
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理解不清,如“地形”与“地形区”“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常见的地理术语表达不严密甚至表达错误,如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成“联系性”,将“亚欧板块”说成“亚洲板块”。
(5)受思维定式影响,自主分析能力不强。
例如,在回答某两地的气温和降水差异的原因时,一提到气温差异,就想到纬度高低导致太阳辐射强弱的不同;一提到降水量的不同,就与沿海与内陆的差异相联系。
二、精语言,求规范,给方法——讲究示范性
因为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学生尊敬老师,常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分析、表述,学生就按怎样的方式来完成。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学语言示范化,规范化,使学生有样可学。
1. 教师的语言表达要严谨、科学、准确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准确性、科学性、针对性、口语化,做到准确、简练、有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各种概念、原理和规律。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首先体现在音准上。对地理教师的音准要求,除了与其他学科一样,要求用普通话教学,力争做到读音准确、标准外,还应十分注意地名读音的准确。许多字的地名读音不同于常用读音,如中朝界河鸭绿(lù)江、安徽茶乡六(lù)安、大禹治水的会(kuài)稽山、广东珠江三角洲上的番(pān)禺都是易读错音的,地理教师要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以致丧失自己的威信。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还体现在一词一字用法的贴切上。例如,讲天气现象中的锋时,暖锋是暖气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出暖气团是主动的一方;冷锋是暖气团被“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暖气团是被动的一方。这种用词的讲究,正是地理学科科学性的体现,尤其地理概念、地理原理需要地理教师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述,让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
2. 教师在板书时要规范
(1)规范书写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地理术语。
(2)规范、完整写出答题过程和格式。
3. 建构语言表达的有关模式
三、创情景,激动机,唤欲望——增强情趣性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创造各种有利情景,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加强练习,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动手写、动嘴说,以提高说、写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技巧熟练的地理术语。
1.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说”的机会
2. 回归课本,给学生“读”的机会
地理知识不仅需要理解、应用,更需要“读”。因为知识的载体——教科书,是教师传播知识的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又是学习地理语言很好的范本,通过读地理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地理术语、地理规律,积累“地理词汇”,还可以学习地理语言的表达习惯、表达模式。学生不会、争议、困惑时,教师引导学生要回归课本。如近年珠穆朗玛峰实测海拔变低的原因,是“全球变暖”还是直接“温室效应”?人教版地理必修上册第32页和51页,对比之后,学生就会明白二者的区别。
3. 多种渠道,给学生“写”的机会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教师认为上课时间紧张,练不如讲,教师认为讲清楚了,学生肯定会了。其实学生只知意思,而不会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达。教师从严要求,营造各种环境,激励学生多写,在书写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不但在课堂上要求“写”,课后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在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究错,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头进行反思,确保在考试中做到“错过的不再错,会做的不失分”。
4. 巧用“错题本”,给学生“练”的机会
错题本,是教师将学生所犯的错误摘录出来的范本。不仅学生要整理,教师更应该及时总结,还要充分利用好该资源,可改编成选择题或简答题等形式,作为例题或练习给学生练习,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错误。
四、抓本质,提能力,定规范——突出实效性
经过训练后,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都能规范表达,因为他们理解了实质。
细节决定成败,在倡导“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所学知识的难度要求普遍降低,但对解题的规范、实际的动手规范等细节方面的要求却逐步提高。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规范的教学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应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注重教学各环节的规范性,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新郑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