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2011-12-29张建霞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只是全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它并不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应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方式,甚至也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它与其他学习活动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恰恰应表现为互相渗透和融合。因此在研究性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使学生不断自觉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
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观念,传统的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始终在无形中使人们在心理上存在着疑虑:研究性学习对高考有用吗?对学生原来各科的学习会造成冲击吗?这些都是教师、家长、学生必然会面对的疑问。而且社会上似乎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广泛的价值意识:急功近利!什么东西在短期内可以追逐到,而且对己有益,则不遗余力地去追求,至于长远的利益,人们往往是看不到的,也不愿意为之投入宝贵的时间。因此,教师还要在转变教学观念上下大的气力,牢固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长远意义,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掌握学习的钥匙,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永不落伍。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地、合理地利用节假日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不仅充实、丰富了课余生活,更为研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
研究性学习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一般与学生综合素质成正相关关系。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积极表达的欲望,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分析。很难想象,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或文化课成绩很差,而研究性学习能够取得相当的进展。学业成绩的高低通常是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成正相关关系,这一点对进行学生活动分组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划分课题小组时,教师要注意将不同学习程度、不同能力同学适当搭配。要注意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如讨论时,首先让那些学习略差的学生发表看法,然后让学习较好的学生补充,避免小组内一人讲别人听的做法,要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问题思考之中。通过思考和发表意见,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共同完成课题的探究性学习,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知识。
(晋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