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感因
2011-12-29赵春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摘要:一切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情感交流,这也是制约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实效的“瓶颈”。因此,重视情感交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既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情感交流;创设情境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特别强调学校教育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这既是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应对,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在长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思品课的教学效果,致使教学中情感目标不能落实,削弱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做个有“真情”的人
“没有情感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而学生情感之火把,必须要由教师的情感之火种才能点燃。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课堂上,教师带着饱满的激情进行教学能感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爱护、尊重,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依赖和敬慕。于是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这种积极的情绪,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促使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接收到这些反馈的信息后,会更加强化自己的情感,达到师生促进性互动的目的,增加相互信任,使教学效果更好。试想,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被所要讲授的内容感染和激动,又何谈感动学生、说服教育和升华学生积极的情感呢?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心灵,做个有“真情”的人呢?
首先,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学生付出真情。初中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生理、心理尚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期,情感、态度还不稳定,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有缺点和不足。对此,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是基于对学生的爱,宽容是一种力量,是激励和鼓舞学生的有效办法。要避免当着他人的面批评学生,在批评时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使批评转化为期待,引发学生向上和向善之情。学生都有向上和向善的情感,这是一个过程,要相信每个学生迟早都能被唤醒。教师要学会等待。
其次,要重视整体并关爱每一个学生。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歧视里有瓦特,你的讥讽里有爱因斯坦。”因此,对成绩差的学生不能轻视,差生也有自尊,其内心深处对教师鼓励和称赞也充满着憧憬与期盼;对表现居中的学生不能忽视,他们不能以优秀的成绩得到教师的关注,也不想以自己的“不轨”行为来引起教师的格外注意,教师常常会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对他们不管不问,使他们感到自己处于无人过问的孤单境地,使他们的身心无法得到健康发展;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不能过分重视,否则会使这部分学生造成重压下的焦虑,他们因教师的期待背上包袱,非常害怕失败。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和良好情感会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尊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会点燃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
第三,要经常与学生交流。课堂45分钟内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开拓思维,促进教学中认知信息的交流,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而且也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45分钟之外也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要多接触学生,多关心学生,在接触中了解学生,明了学生的想法和问题,明了学生的困惑和需要,做学生的知心人,培养和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经常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哪怕是微小的成绩和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关注他,教师在关心他。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要想让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如果教师对教材懵懵懂懂,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也是语无伦次,甚至不知所云,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自然也难以驾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现行中学思想品德教材减少了枯燥乏味的说教,丰富了感性材料,如贴近现实的事例、图片等,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理论联系实际,对教材dd77dcaeca2587476b5f65485b46accf6698aa07b5b0895ee75790f03d064cff中抽象枯燥的部分进行加工整理,力图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感性材料生动化。同时,还要认真研究教材的思想感情色彩,考虑课堂教学的情感气氛,把握自己和学生的情绪准备状况,预料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感波动起伏,而且要注意沟通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的联系,以知识为载体确定情感教育的渗透点、渗透方式、选择渗透情境和时机。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创设出好的情境、气氛,学生的情操便会得到真正的熏陶。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使师生双方感情不断交流,由此来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有的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通过形象的画面,加上老师生动的解说,学生就能很快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来,积极性也就随之调动起来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有不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想吸引学生情感的参与,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如在讲授学生如何加强自我保护时,笔者就学生常遇到的一些伤害事故,结合现场模拟,问了一系列的“怎么办”,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应对方法;如在讲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内容时,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录像片,使同学们在感受中国主权和领土被分割的耻辱,同时也感受到中国统一后的和平稳定。这样,最容易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把爱国主义升华为实实在在的情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祖国统一大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不是一句空洞的说教口号。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在不断的情感交流中,加深互相了解,融洽师生感情,以情服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在新课程标准下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淮安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