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技术问题探析

2011-12-29桑素萍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声乐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既包含着力学、声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含着心理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的内容。我们知道自然科学主要解决声乐技术层面的问题,诸如呼吸的支持、共鸣的状态等,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而社会科学主要解决艺术表现或艺术美的问题。科学往往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两个问题可以通过综合和分析的方法予以解决。而“怎么办”的问题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和具体学生,因此经验性的东西往往占主导地位,自然科学客观性便成为一种悖论。这就势必造成声乐训练方法歧义颇多,偏见不断的现象长期存在。
  一、关于呼吸问题
  呼吸是歌唱动力,这在声乐界基本达成共识。但具体到声乐训练中,对于如何获得正确的呼吸方法,观念却不尽相同,手段是千姿百态。现在比较流行的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从字面看这是一个根据呼吸时的外面形态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而非科学的概念,因为从根本上讲,人和所有哺乳动物都是用肺来呼吸的。生活中,由于维持生命需要,气息量较小,所以呼吸的方法容易被忽视。而歌唱时,由于需要大量气息支持则必须采用合理方法。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实践,总结出来胸腹式联合呼吸是目前被广泛采纳的歌唱呼吸方法。所谓胸腹式联合呼吸,是由于小腹(丹田)的收缩造成胸腹容量的扩大。也就是说腹部是呼吸的原动力,而胸部是气息的储存库。腹部收缩是主动的、是本质,而胸部扩张则是被动的,是由于腹部收缩而造成的现象,因而腹部一定是紧张的,而胸部则一定是放松的、自然的。
  现在,我们必须澄清一个事实。歌唱时究竟是应该先吸气,还是先呼气呢?我们现在的声乐教学通常让学生先将气吸满,然后通过横膈膜的有效控制,使气息均匀地流出。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完成演唱。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声乐教学中,呼吸训练是先吸气控制,然后再有控制的呼出。然而,如果认真分析一下,“呼吸”一词,已经指出这个动作先后次序,歌唱的过程应该是先呼气,如前文所述,当丹田处主动收缩,致使胸廓被动扩张,则气息在不知不觉中充满其中,此次便可开始歌唱即呼气过程的开始,当气息耗尽时,再补充进来,即吸气的过程。也就是说,吸气状态是一种被动的,因而会减轻先吸气所造成的发声器官的紧张。
  再有需要阐明的,在一般情况下,初学者往往遇到气息不够用的情况,一方面是肌肉能力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气息浪费所造成的,气息没有完全转化成声音(至于如何才能节约用气,后面还会提到)。
  二、关于共鸣
  良好的共鸣效果是歌唱训练中又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声乐界基本上将共鸣细化为胸腔、口腔、头腔三个共鸣区域,这是客观存在的。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歌唱者有意或者无意,只要歌唱便必然会有胸腔和口腔共鸣,而头腔共鸣却未必都能获得。那么,可以这样说共鸣训练的关键所在是如何获得良好的头腔区共鸣。因为良好的头腔共鸣,对于声音色彩,声音的持久能力及力度、音色的变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1. 正确地打开喉咙
  虽然三个共鸣区是客观存在,但是,在声乐训练中,切忌把三个声区分得特别清楚,声乐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胸腔共鸣,口腔共鸣这样的概念,因为这很容易使学生误解,从而把声乐的整体性变得片面,支离破碎。代之而来是高位置和位置的统一,而解决高位置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确地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最重要的标志是喉结下降,那么究竟喉头应该下降到什么位置呢?怎么使喉头下降呢?打开喉咙,喉头下降,并非打开越大,降至极限。而应恰到好处,也就需要哲学所讲的“中庸”,哲学的“无过无不及”,如果下降不够或喉头上提,是谓“不及”,会造成声音的干瘪,挤卡,下降太低,谓之“过”“过犹不及”,会造成声音暗淡,空洞。在某种程度上,过分下降喉头比提喉更可怕,更容易造成嗓音的疾病。现在最通常的打开喉咙的方法,很多教师采用找打呵欠的感觉,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但问题的关键,很多的呵欠感觉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不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做作,而且没有真正打呵欠时的兴奋度,并不尽如人意。
  另外一种办法,是抬高软腭,在悬臃垂(小舌)形成声音,产生共鸣,这种方法极容易使下巴僵硬,使声音闷在腔体里,自己感觉声音很深厚,很通畅,但这种声音不能致远,不能持久。
  实际上打开喉咙最佳办法是找到大笑时的感觉。我们可能都有过放声大笑的经历。大笑之后,往往嗓子没问题,而腹部肌肉酸痛的感觉,这说明大笑的过程是呼吸与打开喉咙协调工作的结果。
  在打开喉咙的问题上,非常容易出现打开喉咙与打开喉头的概念混淆现象。打开喉头即是直接压低喉头,自然感觉喉头打开了,这时会出现虚空、散淡的声音,实际上是声带闭合不严,从而导致了漏气现象的出现,年轻时由于喉肌力量强,尚能演唱,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可能出现诸多声带病变。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下腭的紧张。喉头上提固然有多种原因,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下腭不放松,导致下颏舌骨肌收缩,从而带动喉骨上提,因此,下巴的放松在打开喉咙的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
  2. 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的方法
  良好的气息支持,正确地打开喉,都是为获得良好的共鸣作的必要准备。声乐训练的技术层面要着重解决头腔共鸣的问题。因为只有获得丰满的头脑共鸣,才能称之为整身歌唱。
  所谓头腔,指人的口咽腔以上的各个窦体,如额窦、蝶窦、筛窦以及鼻腔,各个窦体都与鼻腔相连。头腔共鸣就是把从喉部发出的基音,在头部产生共鸣,获得有光彩的、富于弹性的声音。
  目前,为了获得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声乐教师往往采用哼鸣的办法,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但也容易出现挤卡,或者鼻音过重的问题,以致误认为头腔共鸣等于鼻腔共鸣把声音灌入鼻前庭,出现晦暗的鼻音。这种声音从本质上讲是声带不闭合,鼻腔堵塞造成的,鼻腔不仅仅是我们本身看到的鼻前庭,更多的是我们看不到的由鼻甲隔开的三个通道,它们与各个窦体相连,鼻腔振动实际上更关键的是在通道内就应该产生共鸣。
  获得头腔共鸣,声音是高位安放,也是非常重要的,即所有的声音都应在鼻翼两侧发出,从而引起额、面颊的振动,由于共鸣点离喉头较远,所以喉头的负荷较小,这也就是声乐界常说的用剩余价值歌唱而非本钱。或者说用很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果。有人形象的说歌唱要像说话一样轻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样很容易被误解,实际情况是,在没有训练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说话的方法是合理的。因此很容易出现被艺术所鄙弃的自然主义唱法。
  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是不能将气息从口腔呼出,而应将气息成束进入头腔,使其全部转化为声音,这有似于物理学里经常讲到的能量转化问题,最直接的检验办法是歌唱时,将燃烧的火苗置于口前,而火苗不动就是正确的。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获得头腔共鸣有赖于各种因素的协调工作,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到开怀大笑的感觉。因为在大笑时,横膈膜充分工作,口腔很少有送气现象,各个窦体因为面部的兴奋而充分打开,获得头腔共鸣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三、关于咬字、吐字的问题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所谓的“肉”即是把人的声音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亦即歌唱,它能不凭借外在的东西,直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亲切、自然没有隔阂。
  人声作为声乐艺术的建构手段就必须涉及声与字的关系问题。字与腔是声乐艺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提出了歌唱咬字中的“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的原则是十分精到的。所谓“声中无字”指的是声和字的矛盾对立的方面。“声止是一曲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却有喉牙齿唇各种不同”,那么怎样将不同的字融入声中,使其达到对立统一就成了关键之所在。“当使字字如举木轻圆融于声中”“如贯珠”,也就将声与字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扬”即保持字的真或逻辑性,“弃”即是消解字的个性达到统一,融入声中。“字中有声”是指“字”与“声”是在保证字清晰的情况下,用美好的声音作为载体表达出去,也就是中国声乐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字正腔圆”。声乐是将语言追求真理变成了艺术所追求的美了。
  声乐艺术中的咬字不同于生活中的咬字,“字正”和“腔圆”并非因果关系,而是声乐艺术的两个方面。在中国古典声乐理论,把字细化为“五音”(指声母)、“四呼”(韵母),“盖唇、舌、齿、牙、喉者字之所从生,开合齐撮,字之所以从出”,这无疑对于语言训练中达到口齿清晰非常有帮助,但作为声乐艺术,如果完全按发音部位刻板地咬字和吐字,必然会出现由于字的不统一成为滞碍旋律进行因素,即古人所说的“声无抑扬,谓之念曲”的现象。
  但如果只强调声音的圆润,而忽视字的表达,就会出现吐字含混不清的问题。那么,必然失去声乐艺术感情表达最直接的优势。“字无含韫,谓之叫曲”,与器乐演奏何异?
  那么,如何化解声与字的矛盾呢?在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的基础上,使声音位置统一到鼻翼两侧,感觉每个字都好像从此说出,嘴的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保持基本相似的口型,不能机械地用喉、舌、齿、唇各部位发声,它只是一个着力点,而非共鸣点,因此支持上述各器官的肌肉群,不能过分用力,而应做到恰到好处。从本质讲,咬字和吐字的肌肉也是一个被动用力的过程。
  “道进乎技”这是中国美学一直追求的,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认真思考,才可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声乐艺术以其技术层面的抽象性和艺术表达的直接性,区别于音乐的其他领域。只有在声乐技术层面的关键因素,呼吸、共鸣、吐字、咬字方面,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才能达到字正而腔圆的境界,使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