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景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29卢海军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物理与生活联系密切,但对高中生学习物理的调查中发现,50%以上的学生认为高中物理抽象,生涩难懂,这是由高中物理知识特点来决定的。高中物理知识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重理解,重动态的描述,知识综合程度高,物理概念相对抽象严密。抽象逻辑思维运用广泛,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已得到较好的发展,也能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还能主动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但是高中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到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有较远的距离,很多问题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来支撑。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具有知识性的场景搬进课堂,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个物理教师需要积极研究的问题。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构建物理形象,搭起物理基础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的桥梁,多角度开启智慧之门,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的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那么,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如何创建适当的情景呢?
一、把学生带入自然,带入社会,从生活中选取典型场景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大量的物理规律都是从自然现象中提炼出来的,物理来源于生活,因此物理学的教学自然是从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物理知识开始。学生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中,长期的接触与融入自然与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带着经验走进物理课堂的。通过创设情景,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接受、巩固,并运用知识。例如,在曲线运动这一节中,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线运动和投出去的铅球做曲线运动的视频,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运动及其特点。学生归纳得出直线运动时,运动方向不变,曲线运动时,方向时刻改变。然后让学生列举做曲线运动的实例,并利用多媒体播放过山车、摩天巨轮、飞转的砂轮等场景入手,提出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运动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该怎样确定呢?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来引导教学,其效果是单纯的说教所不能比拟的。
二、利用生动有趣的实验创设情景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二者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高中物理的学习,实验是前导,思维是关键,实验能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变耳听眼看为实验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探索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内在含义。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议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用收音机做静电屏蔽现象的实验。找一台收音机,让学生将收音机的开关打开,收听一个频道。然后用细绳拴住收音机,慢慢地将它分别放入塑料桶中和铁桶中,发现收音机放入塑料桶中时声音不变,而放入铁桶中时则没有声音了。这说明金属能屏蔽外电场,而塑料则不能,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新课的顺利进行。
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操作中探索,在试验中创新,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了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目的。
三、运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具有实际意义的虚拟场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运用现代科技,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课堂上有效地展示平常我们不可能看到或者不易看到的情景。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形象的展现通常无法看到的宏观或微观世界,也能将转瞬即逝或非常缓慢的物理过程以正常的速度模拟呈现出来,还可以直观具体地模拟展现物体的内部结构和物体内部运动过程。例如,万有引力这一节,截取“太阳系”这一视频,并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讲授新课。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基本克服了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也为教师提供灵活选择的余地,演示实验、小组实验及多媒体演示实验的综合运用,为学生揭开了一些物理现象的神秘面纱,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物理情景
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起到直观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情景或者问题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采用多种手段,创造有效的教学情景。使所要讲授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建立有效的链接,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问题的兴趣,促进学生探究的动力,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运用情景教学法同时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的形成。
(胶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