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2011-12-29蒋军霞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因为农村小学生受生活环境限制,与人交流的机会不多,接触新生事物较少,词汇积累相对贫乏,因此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比较薄弱,对待口语交际课态度也相应的较为消极。课上或无话说,或不想说,或不会说。所以,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课大多时间是在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被迫回答中进行着所谓的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对口语交际课越来越没兴趣,使口语交际课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甚至于在部分班级,口语交际被认为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在一定程度上,口语交际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盲区,成为制约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个瓶颈,也成为农村小学实施并贯彻新课改所面临的“拦路虎”。那么,怎样让学生有话说,敢于说,乐于说,让口语交际真正地发挥它的实效性,培养听说能力和语言习惯,我根据自己近十年来浅薄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点,以供同仁商榷。
  一、选材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现行教材的口语交际中,部分交际内容与农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有很大差距,对农村学生而言是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的。如“有了电脑,还要花工夫练字吗”“超市购物”等,农村学生面对这些生疏的题材,当然觉得无话可说。因此,教师最好针对农村的生活环境,另行设计一些口语交际,让他们在乡村的田野、花草树木等常见事物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激发他们的说话欲望,并就此展开交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力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留心观察身边事物,与此同时,用心去探索、去感受生活中的一切。课内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创设情景,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评议,使学生对熟知的事物畅所欲言,激活口语交际的课堂气氛。如乡村的树木特别多,秋天到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落叶,用不同的叶片贴成画,然后以“树叶粘贴画的制作过程”为题,说作画的过程,介绍贴画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春天到了,让学生到田野里去,搜集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整理好,编成小册子,在班上交流,使学生在紧贴生活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听和说的能力。总之,如果选题贴近生活,学生对交际内容有了细心的观察,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去交流,自然就有了可说的内容。
  二、消除思想畏惧,使学生敢于诉说
  大多农村小学生除了看电视,听广播以及上课能接触到普通话以外,其他所有的生活环境中的交流都是以方言为载体的。因此,在上口语交际课时,大多数学生羞于讲普通话。究其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普通话说得不好,怕因为自己表达不清而被同学们笑话。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从简单的内容入手试用普通话交流,并用语言、掌声、表扬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与此同时要让所有学生明白敢于发言就是一种勇气,同学们应该尊重敢于发言的同学,而不该笑话他。其次,如果有的学生运用普通话确实不流利,语言表达因此而受到阻碍时,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强其所难,硬性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以免加剧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畏惧感,使学生不敢诉说。不阻先让学生用方言说一说,在以后的交流中逐渐学用普通话。这样一来,学生消除了思想畏惧,对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感也就敢于表达了。学生发言的人次就会渐渐增多,口语交际的课堂气氛也就相应的逐渐活跃了起来。
  三、倡导课外延伸,使学生乐于互说
  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要想拓宽口语交际的范围,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把口语交际向课外延伸。平时引导学生深入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与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以丰富学生的交际语言。也就是说要将口语交际训练渗透到学习和日常的生活中去。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可以针对交际内容,课前适当地布置一些交际课前的准备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生活实践环节中进行交际;课上,学生在已有经验上尽量组织语言,进行清晰、流畅的表达;课后,开展自我反思。如布置主题为“逛集市”的交际作业,让学生在逛集市中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并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样与别人交谈,怎样推销自己商品的,让学生在经过充分准备、酝酿后再来交际。交际课上,让学生有的扮“小顾客”,有的扮“售货员”进行表演、交际。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说话表意清楚,用语礼貌,态度大方,倾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耐心。课后,总结自己不足,学习他人优点,从而切实提高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课,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并适当突破教材限制,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让学生切实感到有话说。其次要扫除心理障碍,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抛弃心理畏惧,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听取别人的意见,进行交流。最后要拓宽口语交际的场所,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从根本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水平,为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通渭县碧玉乡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