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动”起来的技巧

2011-12-29樊爱姣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摘要:课堂上学生“动”起来是直接激发激励学生的内部动力,具有推动学生学习的功能。本文就这一问题以数学教学为例浅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动”;教学活动;学习活动
  
  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四五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在数学课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动”起来——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去观察、操作、讨论和思考。这样,既可活动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动”起来呢?
  一、要创造“动”的氛围
  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情绪。如果教师板着面孔走进教室,学生一看就望而生畏,产生了怕挨批评的消极心理,在课堂上就会出现保守倾向,做什么都小心翼翼,根本动不起来。其次,教师要有积极的情感。如果教师上课漫不经心或心不在焉,学生也很难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教学活动。在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参与,或启发引导或巡回辅导,对表现好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此外,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兴趣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谜语等,也可展开数学竞赛……总之,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意“动”。
  二、要有“动”的时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这就要求教师不要采用“灌输式”教学,一节课自导自演,让学生只坐着当观众;而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去做“演员”,随着教师的“导”,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去表演。一节课教师要留给学生适当的、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动”——思考、讨论、操作练习。
  例如,讲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先让学生复习了圆柱的体积,然后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各自拿出自己的学具——空心圆柱和圆锥。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比一比,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学生们兴趣盎然,很快得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我接着启发:“利用这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大家能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吗?为什么?”我的话刚完,同学们就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沙或水,开始动手操作了,一会儿便纷纷举了手。我任意指了几名好、中、差学生回答,他们把公式和推导过程说得既清楚又正确。我及时反馈:(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何关系?(2)在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学生答后,我出示例题,要求学生试做,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后,我组织学生同桌讨论:“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然后,我又设计了多层次、多内容的练习,形式多样:口算、笔算、游戏、竞赛等。
  这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对自己动手、动脑推导出来的体积计算公式印象特别深刻,课堂气氛也轻松、活跃。
  三、要创造“动”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不要“抱着走”,事事代办。而应该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思考,去做知识的发现者。
  定义、概念、法则的教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讨论思考,自己总结得出结论。难度稍大或不易理解的课题,教师应抓住关键,适当提示、点拨让学生自己去突破。
  学生在做题中遇到“拦路虎”,教师不要一马当先,自己去“打虎”。而应鼓励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争取能独立完成。如感到太困难的话,教师可指点迷津,但只要把学生领到题的“入口”就可以了。这样,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也培养了自学能力。
  学生的作业,教师不必一一亲自批改,那样既累,效果也不太好。教师可组织学生同桌批改、小组批改等。另外,我经常让学生当“小老师”,对换作业指出错误,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外也应是学生“动”的天地。让学生做太多的习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一种压抑感,会使学生渐渐地对学习失去兴趣。利用课外,我成立了数学兴趣小组,开展了“做数学游戏”“讲数学家的故事”“阅读课外读物”“办数学板报”等一系列活动。这样,学生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福尔讲的一句名言。让学生“动”起来,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积极、乐观向上的发展状况。
  (安阳市内黄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