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011-12-29冷杰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近几年,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问题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的普遍重视,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人们从一大批优秀青少年身上看到了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但若干事实说明,在今后一个长时间内,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仍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课题。不少人还是表示了对生活在蜜罐中,沾染“骄”“娇”二气的“90后”“富二代”和“富三代”的担心与忧虑,从职业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群体看,尤应对职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的误区和对策
  学校应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教育部门一直要求学校要用学校优化的德育环境去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目前,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善,“德育为先”“向德育要质量”这些响亮的口号昭示了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但也应当看到,学校这块“净土”近几年也萌生了一些不洁的细菌,扭曲了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主要表现在,普通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占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素质教育任然是一种理想。而就职业教育来看,学生的准入条件越来越低,为了维持职业学校发展的势头,不得不将初中的大量“双差生”捂着眼睛收进学校。就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看,无论在普通中学或是职业学校很少有哪位领导会公开抵制或放弃德育,但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普通中学,应试教育导致少数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灌注式的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了较大比例,创新教育则无从谈起。三年一度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近对全球学生的一项评估显示,在对国际学生的评估中,中国学生最会考试,他们在阅读、数学、科学三项测试中,成绩均名列前茅,但创新能力却位于世界倒数第五,一些“学优生”却不一定是“品优生”。而在职业学校,学生由于自身的素质和心理的阴影,一些职校学生情绪压抑、性格暴躁,易发无名之火,易干意料之外的事,如学生中早恋、吸烟、酗酒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寻找刺激,他们往往刻意寻找宣泄和释放的出口。由于学校长期放松心理疏导教育、青春期教育,避而不谈性教育,学生该懂的懂得很少,不该懂的却懂得很多。就教师这一群体看,令人担忧的是,绩效工资制的施行,并没有达到真正提升师德形象的目的,反而普通中学中的少数教师仍对“有偿家教”乐此不疲,而追求分数、升学率导致的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亦未能彻底禁止。而在职业学校中,有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无升学率负担,家长也无让孩子升学的奢望。因此,一些职教教师或萌生出职教生好教,只需“迷糊了事”的思想,思想道德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无计划性、无针对性,德育课形同虚设,隔靴搔痒。同时,政治课部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及职教生的特点严重脱节,部分学校的政教处成了对问题学生的训斥处和“临时禁闭室”。
  对策:一是在职业学校中,我们更应该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义无反顾地执行“两全”方针,坚持素质教育,坚持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二是要积极改进职业学校政治思想课的教学模式,倡导合作、探究、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要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学情调查,了解职教生想些什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积极营建自由、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三是职业学校更需要改进德育工作的常规模式,不追求大、空、泛,而要从小处着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意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有计划地进行“励志、感恩”教育、“树魂立根”教育、“伟人事迹”教育、人格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禁毒防艾教育。一句话,为了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必须努力建立道德的认知,努力培养学生道德的情感,努力养成道德的习惯,实践道德的行为。四是对现行的职校教材进行全面的梳理,找准与学生思想实际的碰撞点、交会点和磨合点,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选用、自编符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
  二、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和对策
  家庭教育的误区无外乎下面的三种类型:一是溺爱型;二是粗暴型;三是放任型。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偏离了家长的期望值,因而家长中属二、三种类型的偏多,粗暴型家长的人数在职教生家庭中占有很大比例。这一类家长笃信“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人”,整天对孩子没好脸色,孩子稍有差错,棍棒相加、拳打脚踢;或冷嘲热讽、恶语相待。极个别家长直到打出人命,自身进了班房,才追悔莫及。因此,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更显得性情偏执、性格古怪、对抗心理极强。动辄聚众滋事,或动辄出手伤人,或以打群架为乐,对父母与教师的教育直面顶撞,甚至离家出走。这些学生的另一特点是自我表现欲极强,他们常常行为怪异,或发型古怪,或穿着出众,以不伦不类的装扮吸引他人眼球,这类学生也易形成学校和家长都难以应对的群体。放任型家长往往是父母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管教”,这类家长坚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对孩子的学习健康一概不闻不问,任其发展。这类家庭的学生往往自尊心极强,听不得批评,经不住挫折,禁不起风雨。还有少数家长由于自身素质较差,难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状况。他们自己或整天沉溺于棋牌室,或整夜流连于歌舞厅,放松或放弃对孩子的管教,上职业学校低人一等的想法又常常促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采取“弃权”的态度,一味将教育的责任推向学校和教师。还有极少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看似严格,实是失范,这些家长往往平时懒得与孩子沟通,却不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他们将偷看孩子手机短信,偷拆孩子来往信件,偷听孩子电话,视作家长的权利,结果造成孩子的严重不信任和对抗心理。
  对策:一是职业学校也必须建立和健全家长学校,编写或选用适合的家庭教育教材帮助家长懂得如何教育好孩子,施以方法,导以途径。二是改变陈旧的家访和“一日开放”形式,避免凡事以短信沟通,以电话联系,不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面对面接触。要避免以告状代表交流,不单纯以成绩定孩子的优劣。三是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统一教育的口径,要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要求告知家长。
  三、职业学校社会教育的误区和对策
  当前,一些新闻传媒只重视和宣传眼前的经济指标,只注重报道GDP的提升,忘记了百年大计。其次,舆论导向出现偏差,社会评价体系偏离正确标准。一味地宣传中考、高考状元,大量地宣传普通中小学的名校,为择校推波助澜,而对职业学校的报道却微乎甚微。三是放松了对文化娱乐场所、网吧、音像、青少年读物、网络交流的管理。四是目前能让青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能让青少年看的影像作品太少,缺少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林海雪原》这一类震撼人心的传世佳作。少数电视台的节目只追求收视率,忽视社会效应,甚至有个别影视频道中与儿童互动的节目直接教孩子如何学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犯罪教唆作用。五是社会性的性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家庭等社会环境教育仍存在盲区。
  对策:要将对青少年的教育纳入整个社会体系的管理之中,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在街道社区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浓郁社会环境。要重视社会舆论导向,坚持不懈地大力度地宣传“扬州好人”“文明创建”“五好家庭”的先进典型事迹。要重视对职业学校办学情况及学校优秀师生的报道,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要“多支持,少添乱”。要进一步强化对文化市场的规范管理,整理好校园周边环境,打击引诱、唆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研究和强化对社会不良少年的教育方法。要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大人要为孩子做出好样子,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保证社会的风清气正,公平、公允、公正。要加强对社会流动人口、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与引导。
  只要我们致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教育氛围,在重视普通学校均衡发展的同时,注重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构建融洽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和高效减负的优质课堂,培植温馨、和睦和谐的家庭与社会环境,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一定能健康成才;职校生家长的愿望也一定能如愿以偿;职教学生也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邗江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