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2011-12-29于翠莲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进行了的实践,大凡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因材施教,但具体方法措施却都落实在文化成绩上,没有体现在人的素质上。我们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应着重在成才和成人两个方面。成才应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里奠定将来发展的基础。成人就要使学生遵纪守法。能使学生成才或成人,就是对学生真正的关爱。当前所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从而避免“以往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的悲剧重演。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中,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重中之重。
  一、调查了解学生情况,给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智力发展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作为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用一定时间去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学生通过努力,待知识与能力等提高后,教师须用上一次的目标来要求学生,让他们在模糊状态下受到激励,树立自信心。教师教学时,应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由此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和依据,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二、因材施教要区别对待
  学生的作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可以坚持“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学困生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如学完课文后,课内作业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学困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1/2,即完成大部分基础知识题;中等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2/3,即完成全部基础知识题和部分双基综合题;优生则完成所有基础知识题和双基综合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杜绝“课内作业课外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现象发生。更应该关注的是“学困生”多自卑,情绪易波动,因而他们的学习热情较优秀生要冷淡,自信心不足,也比较敏感,教师的片言只字的埋怨或不悦的情绪往往都会影响他们上进的动力,遏制他们学习的热情,只有教师真诚的赏识、不断的鼓励,肯定他们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丁点进步和成功,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上进的动力。所以,我们对“学困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极富爱心,倾注更多的心血,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上迎头赶上,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创造出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让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鲜活人格。
  (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