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促进学生学好初中语文
2011-12-29唐春华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如何让现在的初中生喜欢自己的母语,喜欢语文学习呢?下面谈点自己的体会、看法和一些措施。
培养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愿意去学习。其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降低,每次测验,笔者班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然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
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弄清课文包容的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诸多材料,围绕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加以梳理设计,使之与课文内容水乳交融,给学生及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对课文内部“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采用技术加工,以“新、巧、奇”的形式来刺激兴趣。如在教学范仲淹《岳阳楼记》时,可设计谜面为“丘”,猜课文一句(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这样使学生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对课文的外部有关“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巧妙地引导学生联想或合理推理,创造性地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会产生神韵无穷的兴趣,运用得好就会产生神奇的教学艺术张力,使课堂教学增强辐射力,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教学《孔乙己》时,教师用沉痛悲凉声情并茂的声调说:“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造就的畸形人,不仅灵魂受到了摧残,而且还摧残了他的身体,他是用自己的手走出了咸亨酒店,离开了社会舞台。”一边轻缓地擦去醒目的题目:孔乙己。这样不仅创造性地构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空白”效应,而且重要的是艺术地启发学生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联想和补白。
总之,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要使语文课堂教学教出味来,必须水乳交融,不可做作附会,必须坚持不断努力,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认真去总结,不断地去探索。
(江口县桃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