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策略浅析

2011-12-29丁峰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受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能运用此教学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课堂;情境;创建
  
  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形象,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场合和气氛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把认知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创建各种教学情境,有助于克服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弊端,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所以在化学课堂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境,会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职校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化学是一门集抽象性、实验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课程。而职校生由于“后天的营养不良”——文化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理论枯燥难懂、做起习题来无从下手,从而产生厌学、畏难情绪,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教师教学效果欠佳。对此,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法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二、常用情境创建策略
  (一)巧设悬念,创建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差异时,人的兴趣最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设疑,巧设悬念,创建问题情境,使学生认知产生矛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获取信息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氮族元素的教学引入时,我跟学生讲:在我国的新疆与青海交界处,有一狭长的山谷。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是风和日丽,突然间就会雷雨交加,时常有人遭到雷击。然而这里的草木却生长得异常茂盛,为什么这里的草木生长得异常茂盛呢?这个问题将在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中得到答案。这一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研讨,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引入实验,渲染情境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化学课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在学习钠与水反应这一化学性质时,可先做一下演示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然后通过以下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探究学习,学生会兴趣大增。
  (1)钠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能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在水面上四处流动?
  (3)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变红?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复习了钠的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明白了钠在实验室里保存在炼油中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书写化学方程式以及提出“钠一旦着火,该怎么办”等问题,让学生在探索研究中掌握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营造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电脑多媒体来辅助化学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化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室和实验室,而是得到更大的延伸和扩展,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大大地提高了中学化学教学的效率。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材料进行化学课程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文字、图像、色彩、声音、音乐等对学生的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通过软件的优势将化学中的实验现象加以形象描述,其创设的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以解决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如vU5uqSM4bhO/Dvi4fdlm3A==我们在讲“化学反应实质”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分子中的原子破裂,然后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一过程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容易使这一内容形象具体,对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又如,在讲物质结构的时候,教师很难用语言向学生描述复杂的物质结构。学生听了也似懂非懂,但我们用多媒体技术形象逼真地演示,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直观、生动,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在许多教学难点的处理过程中,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重点、难点很容易突破,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想象,构思情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力是构造知识的重要成分,也是化学教学中教师拓展学生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要通过分析→思维→想象→结论的心理活动过程,实现创造性的再现。例如,对离子反应发生的三个条件(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反应(例CuSO4+H2S=CuS↓+H2SO4),启发学生想象:①反应物未混合前溶液中有哪些微粒;②混合后混合液中有哪些微粒;③混合前后离子浓度有何变化。而后由同学概括出不同于教材的新结论,即离子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中某些离子浓度减小了。像这样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通过想象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五)联系生活实际,触发情境
  化学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离生活越贴近的教学,越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到碳酸盐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时我就先问学生汽水里会有什么气体,学生自然会说是CO2,接着又问二氧化碳是哪来的,让同学各自表示自己的意见后就介绍如何制汽水,将白糖8克加冷开水500 ml,溶解后,加鲜果汁或香精少许及柠檬酸8克装瓶,加入小苏打(碳酸氢钠)10克立即盖紧倒置,摇溶即成,说明CO2是由柠檬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的,并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此例子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在愉快之中记住了碳酸盐与酸反应后可生成CO2这一结论,同时也了解了制汽水的方法。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决定于溶质和溶剂的本性,在介绍这节内容时,我结合了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问题,先向学生提问,去粉刷不小心碰到了灰石水,涂油漆不小心弄到了手,该怎么洗?这么一问使学生情绪高涨,为学生拉开了这节内容的序幕,便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灰石水,主要是Ca(OH)2离子化合物,易溶于极性溶剂水中,可用水洗;而油漆是非极性物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如有机溶剂,所以可用汽油或煤油洗,说明相似相溶原理。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温度,讲这一内容时我举了在家里用洗衣粉或肥皂擦桌洗东西,用热水比用冷水洗得更快更干净的道理,使学生很容易了解升高温度有利于水解这一基本知识,在讲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我则举了人人都可碰到的事。如夏天的饭比冬天的饭更容易变坏,说明提高温度反应速度加快,而同样是夏天,已放在碗里吃剩的饭(口唾的一种生物催化剂)比在锅里头没动过的饭更易变坏,说明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度。作为学生,都离不开与蓝墨水打交道,衣服沾有墨水是常有的事,根据这一情况我向学生介绍了清洗的方法,可先用棉花蘸取5%高锰酸钾溶液洗,然后用20%草酸溶液洗,最后用清水洗,学生洗后很高兴,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渴望了。总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都有化学。这样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问题引课,反过来又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教学,给课堂创造一种欢快的学习气氛,学生对学习化学发生了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
  (六)组织讨论,激发情境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课堂上适当组织讨论,可以创造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气氛,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同时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调控教学。例如,学习完电解原理后,在进入“氯碱工业”这一实际工业生产问题的学习之前,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种家用消毒器,让学生分析它的广告词“食盐+水,通电,就Ok!”的化学原理,学生立刻被带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短短四分钟的讨论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同时对下一次讨论充满期待。
  总之,在职校化学课程改革的教学中,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创建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黄德海.浅谈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滨海县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