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成就卓越
2011-12-29张在军
成才之路 2011年11期
二、初试啼声
4.我背地瓜上讲台
经常和学生探讨家乡贫困的原因。
是因为我们的父辈懒惰吗?一年365天,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难得有一个清闲的日子。
是因为他们大手大脚消费吗?他们恨不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
看来光靠勤劳和俭朴是很难致富的,得用商品经济的思想指导他们的人生。
孩子的家长大多不识字,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听不明白,如果让学生接受商品经济的启蒙,使他们成为父辈的小先生小老师,即使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父辈的观念,起码也可以从孩子身上成为山村新生活的开始。
上课了,我背着一只鼓鼓的大包走上讲台,孩子们的眼睛里都画了个大大的问号。
我从包里掏出几个地瓜放在讲台上,问学生:这是什么?
学生笑了,七嘴八舌说,地瓜!
我点点头,回头在黑板上写上“地瓜的研究”几个字。回过头看看学生,大家都在莫名其妙地笑着,有的边笑边窃窃私语。
我拿起地瓜问,谁来说说地瓜的用途?刘洁站起来说,地瓜可以吃。煮着吃、做地瓜汤饭吃,磨成煎饼糊烙煎饼吃都行。
我回头在黑板上写上,“用途:吃。”又问,还有吗?
刘洁摇摇头坐下了,李健说,地瓜可以卖钱,去年我们家的地瓜就卖给石旺峪做粉皮的了。
我点点头,在黑板上又写上“卖钱”。问李健你知道多少钱一斤吗?李健说知道啊,个大的贵几分,个小的便宜。平均也就一毛五六吧,3亩地收了5 000来斤卖了800多元。
我在黑板上的“卖钱”二字底下写上,“5 000斤,800元。”我问李健,石汪峪那家为什么买你们的地瓜?
李健说,他挣钱啊,买了好大一堆几十万斤吧。
我问大家,还有谁家卖给他地瓜了?
有五六个同学举手了,说俺家卖了俺家卖了。我问,有到城里买过烤地瓜吃的吗?好几个同学举手说我买过。
我叫起王艳让她说。
王艳说那次俺爹病了我去县城医院看他,在中心院门口碰到几个卖烤地瓜的,一边烤一边吆喝卖,烤多少卖多少,好多人都买,咱在家里整天吃地瓜没吃过那个味儿,老远就闻到甜甜的浓浓的地瓜味。就让我哥哥买了两个,好吃啊。
我问还记得多少钱一斤吗?王艳说一块钱啊,我记得很清楚,两个地瓜二斤六两收了俺两块五,卖地瓜的是咱西边西昌峪村的马文青,俺哥认识他,让了俺一毛钱。
我在黑板上写上“1斤,1元钱”几个字。从袋子里拿出半张粉皮,问学生认识这个吗?
大家又笑了,纷纷说“粉皮”。
我问谁知道粉皮多少钱一斤?李健站起来说,两块钱,俺爹赶集常买。
我问谁知道几斤地瓜做一斤粉皮?李健说去年俺卖地瓜时俺爹问了,不用四斤,当时俺爹还说,我一毛五卖给你做成粉皮一斤就赚我好几毛啊,做粉皮的说我要买机器啊,还有雇人的工钱啊,还纳税啊。我爹说你还是挣我好几毛啊,那人说老李你净说废话,不挣钱我这么折腾,我有病啊。
我在黑板上写上,“做成粉皮,每斤2元。地瓜:每斤五毛。”
我又从袋子里拿出一把粉条问大家,谁知道这个多少钱一斤?
有学生说,比粉皮还贵好几毛呢。我点点头,又从袋子里拿出几块地瓜枣、地瓜糖、地瓜果脯分给学生,说大家尝尝这些东西,都是地瓜制成的。
大家好奇地撕开塑料包装,一个个兴奋地品尝着。
我问好吃吗?学生齐说好吃、好吃、太好吃了。
我说这些其实都是地瓜,可价格是地瓜的好几倍呢。地瓜枣、地瓜果脯是一块八一斤,地瓜糖是两块二一斤。我又在黑板上写上这几个数字。
大家吃得差不多了,我开始总结。
我们这里世世代代的主粮是地瓜,每口人一亩山地,好的年景好的收成一亩地收三五千斤。按李健家卖的价格是收入400多块钱。刨去化肥、农药、地瓜秧钱、耕地钱,出的力就不计算了,每亩地收入200来块钱,这就是种地瓜的主要收入。刚才咱们都看清楚了,做成粉皮、粉条、粉丝,每斤可以增值3毛多,制成烤地瓜卖一块多,制成瓜糖、瓜枣、果脯两块多,做成地瓜烧酒卖得会更多。另外,地瓜还是一种工业原料,日本来收我们的瓜干回去都用于工业原料,价值更高。当然这里边包含着工人的工钱和机器成本在内。
我开始升华学生的认识:从这节课中,你们受到了哪些启发?
李健说,我明白了光靠种地瓜卖地瓜是富不起来的。
刘蓉说,我懂得了咱们要想富起来必须把地瓜制成地瓜粉皮、粉丝、地瓜枣、地瓜糖、果脯去卖。
关云说,光靠种地是脱不了贫的,还要做买卖搞商品生产。
刘洁说,光靠勤劳出大力是不能从根本上致富起来的,要多动脑子才能发家致富……
目的达到了,我欣慰地笑了。我说,我们还小,不可能现在就去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咱们父母不识字没文化,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今天,我们就回去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影响、熏陶,甚至改变他们,先逐步斩断几千年来的这些不良循环。等你们长大后,我相信咱们的家乡在你们的手上会有新的开始,你们有信心吗?
“有信心!”学生们齐身站起,一个个昂首挺胸,声音洪亮。
5.操场问题
学校没有专门的操场,校园二亩多地就充当了操场。
校园里很洁净,红的花绿的草高的树搭配得很协调。一开始孩子们有随手乱扔纸屑的习惯,风一刮,整个校园上空纸屑飞舞。这可不行,得想办法。
办法之一是成立了卫生小组,组长由王静担任。三个年级各推选了一个平时不太讲卫生的当成员,好让他们先约束住自己。之二是制定了若干条制度,卫生做得好的怎么表彰奖励,做得差的怎么处罚。比如王静提出了一条,发现谁再乱扔纸屑罚他清扫校园里的卫生一整天。
办法比较奏效,一段时间内,校园洁净了,环境优美了。
最头疼的是学校外边。大门南边不远是那棵大软枣树,到软枣树下得有300米的土路,路的右边是王洪明家的住户,左边是一个乱石坑。原来建学校时挖出石头后坑就留在这里了。孩子们打扫的垃圾很方便地倒在里面。日复一日,坑里几乎全是垃圾。附近的村民家的死兔子死鸡的也往这里扔,天一暖,气味特别难闻。遇到刮南风的天气,刺鼻的气味穿过院墙,钻进教室,搞得大家老是捂鼻子。
上边来检查工作的,邻校教师来参观学校的搞教研的,走到垃圾坑边儿老是皱眉头。
这是学校的一丑,必须下决心解决。
我又召集卫生小组开会,让大家想办法。王静说,还得定个制度,专门叫垃圾清理制度吧。首先写上咱们的卫生垃圾不能再往里倒了,另外,发现里面有死兔子死鸡的,谁碰到谁拾出去,谁不拾就批评谁。刘营说,碰到了推脱没看见怎么办?得划分好值日。哪个组是哪一天,哪天出现倒垃圾的,哪天发现死兔子死鸡的,归哪组清理、解决。大家边争论边记录,王静执笔,一会儿梳理拟定了五条制度。然后开全体学生会,由王静宣读制度,宣布完了大家举手表决通过。针对垃圾坑的清理制度就算出台了。
王静还专门在里边竖了个木牌,上面写着“为了学校的环境卫生,请婶子大娘大叔大爷们别往里扔死动物”。
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面的垃圾少了。
一个星期,仅仅是一个星期多,里面又出现了乱树叶乱纸屑死动物。
我让王静去调查什么原因,两天后她来找我汇报调查结果。垃圾坑不让倒垃圾后,学校里的垃圾都倒在了大软枣树东边的小水沟里。一刮风,纸屑乱飞,呼呼啦啦就飞到垃圾坑来了。纸啊树叶啊在坑里打几个旋,少量的旋出去了,多数的又都在这里安了家。
我让王静再想办法。王静说,那就再补充制度,轮到谁值日,一节课后去看一次,一有纸屑就跳进去捡干净。
我点头说好,补充完善吧。制度上又加了几条,制度实施后,坑里的纸屑又少了。
过了十几天,问题又来了。坑里又出现了死动物,搞得气味刺鼻,苍蝇嗡嗡。村民的觉悟也没那么高啊,有的根本就不识字,搞不清这个坑里插的这块木牌子上画拉的什么玩意儿。死鸡死兔子依旧往这里扔。
我让王静再想办法。王静说,让常会书记开村民会吆喝一下,谁再往这扔处罚谁。我说,这点小事也不值得开会啊,咱自己得主动想办法。
王静说,咱自己同学们好说,那些家长大人们怎么办啊,他们又不听咱的,办法难想了,制度不好定了,定了也无用,等于废纸了。
我笑着说,办法总是有的,再想,再完善,总有办法的。让她召集卫生小组的同学集思广益,我又给他们讲了一个“改进完善”的故事。
18世纪中叶,西班牙一艘商船在太平洋遭遇到一场罕见的龙卷风,龙卷风卷走了包括船长在内的10名船员。龙卷风过后,船失去了动力,劫后余生的7名船员只能在大海上随波飘荡,等待救援。
更糟的是粮食不多了。7人决定节省粮食,每天只能分得一碗粥。两天后,大家有意见了,伙夫往往在做粥的时候就吃了个半饱。于是他们决定轮流做粥分粥,但一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的那一天。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分粥,但强权产生腐败,大家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小集体乌烟瘴气。
怎么办呢?大家又组成了三人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但如此烦琐的制度带来的弊端是,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搞得极不团结。最后大家想出一个办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吃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分粥人尽量分得平均。此后大家和和气气,同舟共济,顺利等到了救援的船只。
我总结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们才制定许多制度。但制定制度的人往往不能准确地预见到制度实施之后产生的弊端。怎么办?因此而放弃制度?不行,放弃制度会更糟糕,唯一的办法是不断地修订,使其完善。
听完了故事,几个人又开始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大致又议论了这么几条,一是让同学回家告诉家长,把垃圾坑清理的事告诉大人们,让他们今后不再往那儿扔垃圾。同时让大人们互相转告。二是由王静起草了一份“告家长书”,学生们分工用复写纸抄了若干份,发给没有上学的学生家长。三是让村里出水的水路改道走这个垃圾坑。下雨时纱帽崮坡、村里会流出很多水,水自然带来泥沙,借助大自然的力量用泥沙碎石把这个坑填满。
之后,分头行动。高年级的同学借农具去改造软枣树边的干水沟,中年级的同学起草誊抄“告家长书”。
这一年的汛期来到了,汹涌的黄水带着泥沙冲向垃圾坑。
汛期过后,垃圾坑被填平了。我们在坑的位置上栽上了几十棵风景树,树逐渐茂盛起来,遮住了射向校园的毒辣的阳光。远看学校,绿树成荫,红旗飘飘,黑瓦白墙相映,学校漂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