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教学方法探讨

2011-12-29许艳丽

成才之路 2011年13期

  摘要: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教学中,如何解决学生厌学程序设计语言,并找出一条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成为广大计算机教师感兴趣的话题。在近一年的VB.NET 教学中,作者有一些心得体会,愿与程序设计课程老师共同探讨,以改进教法。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目标;任务驱动
  
  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初学编程,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概念都是全新的,接受起来有些困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就成了该门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实施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研究性和发散思维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参与程度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努力培养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
  (1)要有耐心,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没编程基础,思维能力也良莠不齐。教师必须善于归纳总结,把问题解决的关键告之学生,并让学生亲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教师要有平缓心态,切忌打击其学习积极性。遇到不会做题的学生,我们要用温和的语言去鼓励,引导他自己想想所学知识点,也可以让完成效果的同学帮忙分析,演示操作以作指引,让其对比,找出错误所在。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有实用价值的实例,让学生在生动的实例中体会到编程的乐趣。
  (2)要关注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变化。个别时间段,学生的精神差,学习劲头不足。如星期一早上的一、二节。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语言魅力。在组织开始教学之前或在学生分散注意力之时,不妨和学生交流一下假期的活动;也可以讲一个小笑话;或把该次课的主要内容能为同学们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做一下设想。等气氛热烈起来后,再用适当的过渡,重归正题。假如此时自己带着情绪去训学生,效果容易适得其反。
  (3)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主动思维的好习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懂得“教无定法,学无定法”的道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发问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协商者,所以教学的形式较为自由并不固定,学生则作为一个主体随着动。教师应该打破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通过观看、模仿、理解、总结、提高五个阶段进行灵活性强的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设定好教学目标
  很多人都局限在“会编程”,而不能灵活地运用,不能用VB.NET 完成相应的程序设计。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职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怎样才能够吸引同学们努力主动地学习好VB.NET。我们计算机专业学生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中,大部分都会和代码打交道,因此我认为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不仅是使学生熟悉VB.NET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一些控件的使用,而且还要能够熟练地掌握一些程序设计的相关技巧和方法,有一定的程序编写思维能力,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同学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知识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索,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任何一门上机操作为主的课程,大部分时间都应该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而恰恰很多老师会把理论课程的上课要求用在上机实操课当中,一直是老师在讲、在要求,让学生被自己牵着鼻子走。这样弊处较多:教师自己会很累,有些抽象的内容,是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去意会和领悟的;学生光听不动手,动手时又是做机械重复,学习起来很枯燥无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教师只需要简单明了地讲述知识点和实例后,分配好作业任务,让学生自主地动脑、动手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必要时也可以让同学们分组完成,增强同学的团结互助意识。正所谓教学相长,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演绎自己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职能,解决学生的困惑,而教师同样也可在其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课堂效果。
  三、课堂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贯串面向对象的概念,结合案例式教学。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情景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案例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采用案例式教学可全面了解VB.NET基本风貌,可尽快地掌握VB.NET基本的程序设计技能,还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1)回顾已学知识,引出新内容。首先对以前课程及上一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以帮助学生能够轻松进入课堂状态。明确每节课重点,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与要求。拿出具体以本单元为主题的应用程序实例,通过执行可执行文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回忆与之有关的以前所学内容,提出为实现上例而设计的新内容。让大家带着目的去听取该次课的内容,强调重点,让同学们留意实例中知识点的体现。如控件讲述时,应该把常用的属性、方法等等内容加以强调,告之同学们其用处以及应该注意的细节。
  (2)新内容的讲解过程。对照提出的实例,先通过探讨的方式提出算法,把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案例中,让学生从具体情景角度对“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根据前面分析出的算法,教师进行实际操作,在每一个操作流程中,对所用到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评论。把课堂列举的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编程思路和流程是必须解释的,但不要讲得太笼统,注意尽量简化语言。把要掌握的知识点向学生说明白,尽量让学生在实例演示中去意会抽象的问题。
  (3)布置作业,任务驱动。布置任务,由于学生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我们在制订课题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对于同一个课题,我们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层次做不同的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知识点以及实例的讲解,模仿性地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进行及时指导。让任务驱动学生的思维,让所有学生能依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操作,做出效果,增强成就感。教师检查操作情况,找出问题,分析讲述,强调重点,加深同学理解。
  (4)总结完成作业情况,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一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完整建构。例如:在讲到过程与函数的时候,同一个程序的代码段,可以把函数改写成子过程。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把自己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兴趣以及自信心。
  四、在教学过程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VB.NET都安排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授课,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达到双向沟通的效果。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实践授课的时候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过分依赖于教材和现成的代码,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没有做到举一反三。有些范例学生反映难度偏高,说明我在对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评估上,还不够理想;某些例子的选择要进一步切合实际。因为,切合实际了,学生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在程序教学上。这些都是我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中等专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好的方法,还要有一个合理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刘信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
   理论研究[J].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