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从教法研究到学法指导
2011-12-29丁晓丽
成才之路 2011年13期
摘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学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应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
关键词:学习效率;学法指导;养成习惯
目前,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现象还很严重。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不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中外教育名家的论述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学生如何学。应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现就生物教学中的学法指导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指导学生在预习中阅读
要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了解梗概。然后,精读细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做到重点落实。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我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我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二、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我就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复习高中《生物》时,我要求以染色体为线索,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①染色体的形态、数目;②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③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形态;④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⑤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有丝分裂的传递与减数分裂的传递的比较;⑥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与3个遗传规律的关系;⑦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三、课后巩固,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自学
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将学习过程分为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五个阶段。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他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作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只有按上述程序进行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并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四、检查评价,激发自学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无法落实;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无法激发自学热情。我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学生的作答,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学生予以鼓励。通过这些做法使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五、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和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几年来,我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当做教学目标狠抓落实,使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科技活动成果屡屡在省、市获奖。总之,自学能力的养成,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甚至是一生,都将发挥巨大作用,也可以说是终身受益。
六、应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
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有力协调体,“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学法指导去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法的提出要明确、具体。如预习作业书面化,以便督促检查;每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编写单元知识提纲。经过训练,使外来要求逐渐被学生接受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七、树立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学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总之,变教法研究为学法指导是教学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作为教师都应该在这方面作长期努力。
(洛阳市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