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与自信心培养
2011-12-29饶芬芬
成才之路 2011年13期
作为数学教师,我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意到学生的情感、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待困难的坚强意志,等等。如果缺乏了这些,教师的教学效果就会收效甚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师的使命,我也是不断地发现着、探索着、收获着新的成功和希望。
一、让学生在和谐中寻找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希望前奏。学生的成功,需要保持愉快的心境,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因为有了此项保证,学生就会对学习有很好的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催化剂”,是希望的火花。如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缺乏了,就感到知识乏味,没有求知的欲望,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样,与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就是飞翔的两个翅膀,行走的两个轮子。教师实施快乐教学,能使学生情绪舒畅,心理稳定,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教师放下架子,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要讲究激励性,激发学生的情感
平时多鼓励,多激励,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状态。作为学生,大多注重的是考试分数和名次,分数的高低、名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这时候,我们老师的作用就不可低估了。老师无论在讲评前后,还是在讲评过程当中,都要注重花上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思维和情感上的交流。对于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要提出表扬,鼓励其戒骄戒躁,再接再厉。而对于成绩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在讲评试卷过程中,要尽量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让他们重拾信心,获取学习的动力与乐趣,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切忌用“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等语言挖苦、训斥学生。
三、多实践,多培养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轻松愉快地完成目标。同时,从教材实际出发,创设学生参与实践的情景。要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在做数学和用数学中学会求知、创新。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先提出问题:是否具有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联结”?是否“首尾顺次联结”的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让同学们用他们课前准备好的三根木(或竹)条做成一个三角形,并量出各边的长度,然后把最短的边剪去一小段,使之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探索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此时,学生情绪激昂,纷纷动手去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师可请几位同学报告他们的实验结果。根据大家实验的结果,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行总结。
总而言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宁都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