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墨语言的形成

2011-12-29亢岩松

成才之路 2011年13期

  中国画笔法与墨法的完美结合形成笔墨语言,是促成中国画成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浑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笔墨为最基本的语言,表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意境美的特色。
  一、笔法的形成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出“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的用笔之法,后来王微在《叙画》中强调“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说明了笔作为工具的用法和性能。到了谢赫的“骨法用笔”已是更为完全的用笔法则。《古画品录》多有“用笔骨鲠”“动笔新奇”“笔迹超越”之说,从工具使用和画面笔迹结果两方面对用笔提出了质量和品位上的要求。中国画用笔分为中锋和侧锋,又有逆锋的方法,即用笔的方向。中锋用笔握笔较直,笔锋始终在线条的中央运行,不偏不倚,产生的线条圆浑、饱满。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用力,舒展自如,锋毫铺散,聚合皆宜。中锋、侧锋都可以顺逆使用,又增加变化,加上轻重缓急,墨水浓淡,复加层次,用笔变化无穷。以上是中国画最基本的用笔方法,中国画的笔法魅力就在其中。
  二、墨法的形成
  姚最《续画品》中所指“调墨染翰”和用笔概念一样,也是指材料的使用方法。墨的真正单独成为体系,是唐代王维提出的“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后来超越丹青之上,将墨从丹青系统中单独提出。后来王洽泼墨方法的使用,使墨的形态发展成形。墨的使用并非将墨仅作为一种黑色来使用,水使墨分出浓淡,以表现万千色彩。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中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这便是“以墨取色”。墨的浓、淡、干、湿、焦的深浅变化,便随着笔的吸水多少而变化。在笔运行时,其速度的快慢,笔的提按轻重随人的情感波动,墨痕便跃然纸上。
  荆浩曾评价“吴道子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山水有墨而无笔”,认为完美的作品一定是有笔有墨,开创了以笔墨品评作品的先例。至此,笔墨由工具材料而最终提拔成了中国画的特征性语言。如潘天寿先生在论笔墨关系时所说: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
  如上所述,中国画表现自然物象,不是对自然物象的真实描绘,而往往在追求一种理想的审美意趣。
   (迁安市杨店子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