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学生对形的塑造和理解

2011-12-29王知云

成才之路 2011年13期

  摘要: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对形的塑造和理解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两大主线。通过这两方面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绘画中体积、空间、明暗、质感的表现能力;能加强对美术绘画的理解,提高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运用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构建新的视觉形象,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中学美术;形的塑造;理解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对美术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要求和课程理念,在这其中培养学生对于形的塑造和理解格外重要。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由形所构成,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就要理解作品中的形所表达出的内涵。在创作美术作品时,也必须明白用怎样的形才能塑造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学生对形的塑造和理解的加强,不仅能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更有助于创作能力的提高。
  一、形的塑造
  (1)形的空间。在美术中,形存在于空间,空间表现为多维性的层次。“线”是一维空间,“面”是二维空间,“体”称三维空间,含有时态和内在空间内容的称四维空间。其中焦点透视的三维空间和平面二维空间以其直观可感的形式,在美术绘画表现中得到最为广泛的运用。也常运用透视规律,光影对比和色调变化,造成真实可感的空间效果。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对空间处理体现着高度的表现自由。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受焦点透视的局限,而放眼于散点透视,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受瞬时时态的约束,以叙述性时序来描绘;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不受光影、虚实等物象客观空间的具体束缚,以计白当黑、以虚为实的空白处理,留给观众以想象的余地,从而产生了多维层次的空间感染力。
  (2)形的艺术语言。美术家创造美术形象并通过它来传达一定的意识和审美理想,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和手法来实现。在这种交流美的信息的方式中,这些手段和手法起着与语言作为理论思维的符号系统相近似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包括:①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所构成的形态变化,②语言手段(明暗、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向,③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去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只有掌握了形式美的法则,才能熟练地表现形,从而达到形意结合。
  (3)形的质感。在造型艺术中,质感指艺术家对不同物态运用不同手法所表现出的真实感。不同物态表面的自然特质,称为天然质感,如空气、水、草木、岩石等。物体经过人为改造而呈现的表面感觉,称为人工质感,如玻璃、塑胶、绸布等。不同质感给人以软硬、粗细、光涩、枯润、韧脆、透明和浑浊等多种感觉形式。
  教材中的图例均站在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角度来选择,其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绘画中表现质感的可能性。不论是《无题》中的砖块,还是《受胎告知》中的布纹,细腻的表现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的存在。然而,当我们发现这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一幅画的时候,可想而知,那种惊叹与钦佩油然而生。
  二、如何提高
  (1)要加强对形的理解。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能力,必须对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①必须掌握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想要加强对形的理解,必须掌握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中学美术理论是整个美术专业课程理论的基础,涉及面非常广泛。学生记忆、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对形的塑造。②学会欣赏好的美术作品。世界杰出的艺术作品有很多,学会欣赏这些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例如《永恒的记忆》《舞蹈》和《基督的长袍》等作品,在触觉上是平面的,虽然它们巧妙地欺骗了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写实绘画中立体的三维空间效果是艺术家利用物体的结构、透视原理及明暗表现营造出来的立体错觉,然而这种视错觉却使我们获得了丰富的心理与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的丰富性,可以将几种不同风格的画依次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不同风格中细细体会。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表达的就是具象之美,朱耷的《怪石水鸟图》表达的是意象之美,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的是抽象之美。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相信会给学生对于形的理解很大的帮助。③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美术语言去阐述。“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这句名言道出了绘画艺术教学的真谛。通过学习让自己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并借助绘画的技能来表达自己对美的发现,即创造美。世界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为什么艺术家能够从我们平常所忽略的形象中发现美的存在?寻找身边的美,就需要我们善于观察,这里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公园、山峰写生。通过美的表达的训练,相信学生会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临摹锻炼。临摹是任何一位美术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达·芬奇就画了很多年的鸡蛋。黑格尔说过:“只靠学来的熟练绝不能产生一种有生命力的作品。”临摹获得的不仅仅是绘画语言的丰富、技法上的熟练,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进步。要想创造有生命的作品,还必须将其与自己对生命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结合起来,并进行变通与创造,这才是临摹需要达到的目的。
  (3)自己动手美化生活,把理解与造型更好地结合。美术教育需要生活化,美术作品虽然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艺术品也都离不开现实生活。世界各地的美术教学改革趋势也都是向生活化方向发展。学生对形的塑造和理解不能光凭空想象,需要有生活的经验,需要对生活的观察。即便是大师,他的作品也需要有现实的阅历。生活中的事物千姿百态,是取之不尽的作画材料,这对于学生对形的把握,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例如可以自己布置屋内的装饰画,体现自己的风格,表达自己所认为的美,突出自我风格的造型审美。
  总之,艺术源于生活。学生必须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坚持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提升对美术绘画的理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对于形的塑造的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的绘画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