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1-12-29袁冬梅

成才之路 2011年13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本文在阐述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切实转变探究性教学的误区,抓住新课改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突破,不断创新教学评价制度。通过本人几年的教学实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尝试使用探索性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学习状态的被动、教师对学生学习思维过多的“干预”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促使课改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行之有效地应用“探究式实验教学”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使新课改更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呢?鉴于此,笔者就依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应切实转变探究性教学的思想误区
  新一轮的课改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能真正领会探究教学的真谛,只是在形式上给教学内容贴上“探究”的标签,并未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依然采用传统的老一套灌输式的讲授法。有的探究教学课中严格地按照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一步一步地完成,成为一种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结果学生像木偶般“一个圈子跳完跳另一个圈子”,学生的探究乐趣与认识能力基本散失。更多教师急于求成,学生的思考、提问、探究空留表象。还有的教师认为,既然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越“放”越好,既不需要实施引导,也彻底放弃原有接受学习模式,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实施“开放式”教学。其结果学生不是“探究”了一节课而是“游戏”了一节课。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探究性教学流于形式的认识误区显得至关重要。
  二、抓住新课改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突破
  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客观差异及个性化发展问题,强调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上的选择性。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习惯等基础的形成。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我们就有必要格外关注其教学目标、学习指导等诸方面是否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了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是否注意了因材施教及个别化学习指导,学生在认知、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满足。要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随机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和科学处理学生的探究结果的能力;要关注教师能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学生能否为学习内容的情感所感染并产生共鸣,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积极创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教学活动中去。
  同时,要善于在教学中注入竞赛、游戏的元素,使学生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引导学生把“我学什么”转变为“我为什么学”“我怎么样学”最终达到“我学会什么”。因此,课堂教学内在规律的核心内容,是对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成长方式与目标的理解与熟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特点,设计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内容,使物理教学既加强情感教育,做到情理结合,使学生具备自觉学习的能力;又加强物理学习指导,突出物理思维训练,掌握物理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新课程中另一个目标是:“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关注他们的终身发展,这为他们形成比较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都有着积极作用。
  三、教学评价制度要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吻合
  从传统的评价观念及其操作来看,测验的目的在于“证明”,而不是“促进”。教育评价标准从内涵角度分为素质标准、职责标准、效果标准。现行的教育评价着重采用效果标准,即从评价对象完成各种任务的效果角度来确定评价标准。这种标准有“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对结果进行考察时,主要是看知识多少,分数高低。而改革以后的评价是以素质标准为主,是素质标准、职责标准、效果标准相结合的多元结构。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力求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测验的目的不再只是要测得学生习得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检视他们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的学习能力,并通过测验促进这种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注重学生之间的比较,淡化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性评价,给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制约着学生的成长。评价的改革方向是灵活多样性,除了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和他评的评价方法。此外,不少学校也逐渐创设出新的学生评价方法,对建立适应新课改的学生评价体系是一种较好的尝试与补充。例如:课堂记录卡(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形式)、即时评语、角色扮演等。学生评价的改革,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在学生评价主体上,也不再局限于学校及教师。合理的学生评价要注重社区、家庭的力量,以形成家校联合的学生评价模式。由于以往教师评价模式单一,方法缺乏合理性,过于注重绩效考核而忽视教师的自我参与,导致教师对于评价都抱有恐惧和抵触心理,并容易形成“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的马太效应。新课改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力求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实现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推进教育实践与体验的丰富和发展。在具体评价机制的建构上,可采取学校规范与教师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教师评价模式。
   (玉门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