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途径
2011-12-29杨娟
成才之路 2011年13期
有一则故事:夫妻两地分居,上幼儿园的儿子由爸爸带。一天儿子很认真地对爸爸说:老师说不许迟到,迟到不是好孩子。要父母每天早上叫我们起床。爸爸听后笑着说:老师说得对,迟到当然不是好孩子。不过,要是让爸爸叫你,恐怕你就做不成好孩子了。儿子不解地问:为什么啊?你想想看,爸爸每天备课、看书要到很晚才睡,第二天一起床就快八点了,你让我叫你起床,那还不天天迟到。儿子两眼盯着爸爸,不知该怎么办。爸爸笑着说:这样吧,给你买个小闹钟,每天让它叫你起床好吗?儿子答应了。以后小孩养成了每天按时起床的好习惯。后来爸爸说,他不是不能叫儿子起床,而是想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后来儿子上了北大,毕业后又去英国读硕士,现正在美国读博。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成功,起点始于生活自理。
目前,幼儿园里独生子女居多。许多孩子在家庭的呵护中变得娇惯而懒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凡事都要父母代劳,如果让他自己做,“我不会”三个字便脱口而出。到了幼儿园,也还总把“我不会”这三个字挂在嘴边。孩子“行”与“不行”不是天生的,造成今日凡事“我不会”的现状,原因在于家长的认识和教养方式不当。有的家长疼爱孩子一切包办;有的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有的则怕孩子做事太慢或做不好,惹麻烦的事都包办;有的怕孩子受委屈,一出现问题,就急不可待地帮他解决。这种过度的呵护,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实践,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一旦遇到问题,且家长不在身边,孩子便束手无策,显得窝囊无能。马卡连柯把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一律包办代替的做法,说成是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为了孩子能自强、自立,在竞争中不败,就得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孩子一二岁时,就会出现一种想摆脱成人,自己做主的倾向。什么事情都自己干,什么都想看看摸摸试试。这时孩子总喜欢做些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如不会吃饭,却要自己吃饭,结果饭粒撒了满桌、满地;不会洗手却要自己洗,结果弄湿了衣服;不会端碗,却要自己端饭,结果摔破了碗……三岁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期。如果能抓住时机有意识培养,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忽略这点,错过了最佳期,等孩子的依赖性形成了,再想弥补,就会事倍功半。这些都是入幼儿园以前孩子的家长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应该注意的,一定不能轻率地否定或剥夺孩子想试试自己的能力的举动,而是应该认识到这些行为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表现,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让孩子有一定的自理意识。
入园后,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老师不能像家长一样对孩子的事样样包办,要注意尽量多给孩子创造锻炼他们自理能力的机会。如小班幼儿刚入园,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小伙伴还不熟悉,常常会比较胆怯,不敢自己尝试。所以他们用餐、午睡、如厕等生活自理能力十分差,大多都需要老师的帮助。有的孩子甚至是完全依赖于老师和阿姨的。但是渐渐地,幼儿在这个环境中处的时间长了,胆子也渐渐地大了,老师就应该适时地放开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用餐、自己安静入睡、自己如厕等基本的生活自理本领,鼓励、支持孩子自己动手,让孩子在自己的实践中,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
二、教师放手,提供机会
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并发展的,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自立意识与自理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说起。因此,教师在平日的活动中应该解放幼儿的手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如:教师应该重复强调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吃饭、洗手、擦脸,如厕、午睡、穿衣、穿鞋,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完成作业……另外,还要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鼓励孩子尽量自己思考、决断。如今天晨间玩什么玩具,玩具应放在什么地方……这些无关是非、好坏的事情,都可以让孩子选择。只有给孩子“自主”的权利,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贴近孩子的需求,才能有助于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孩子今天的“自主”不就是明天善于独当一面的萌芽吗?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能解决的事要让孩子自己解决。特别是小班,有些孩子要家长帮他搬好椅子,拿好玩具、图书,才允许家长离开。家长自然做好了这些才离开孩子。孩子的椅子为什么不让他自己搬?玩具为什么不让他自己拿。即使想要别人手上的玩具,也可以鼓励他自己和小朋友商量。千万别剥夺孩子处理问题的机会。老师看见这种现象,一定要适当阻止,正确地引导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
三、讲究方法,因势利导
幼儿模仿性强,喜爱游戏。刚开始学习吃饭、洗手时,也都是当做“玩”来对待。教师针对这些特点,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让孩子在玩中提高自理能力。如可以设计“我给小动物喂食”“我给娃娃穿衣服”等游戏,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生活技能。还可以在区角中投放一些小东西:如珠珠、纸盒,让孩子给小动物喂食,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使用汤匙的技能。
教师在引导孩子学习生活本领时,要耐心教导,循循善诱。如洗手时,教师可讲故事让孩子了解有关卫生常识,结合儿歌教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开展游戏激发孩子洗手的兴趣。如玩“搓泡泡”“脸盆里的水变脏了”“小手变白了”等游戏,让孩子主动洗手,再与孩子有意识地讨论“水为什么变脏了”,使孩子由兴趣过渡到自觉。通过提问,进行检查指导,使孩子增强洗手意识,逐渐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我们还可以在不同的班级之间开展一些测试幼儿动手能力方面的小竞赛。如拍皮球、剥鹌鹑蛋、剥蚕豆、穿衣服、穿鞋子等。可以设置一定的奖项,使孩子们不仅体会到活动的快乐,也不同程度地提高其自理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个人都是可发展的个体。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去想,去努力,哪怕他跌倒了、失败了。只有养成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才能使孩子自理、自强,以坚强的意志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昆山市花桥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