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1-12-29蒋丽敏
成才之路 2011年13期
当我们跨入21世纪的门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出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是当今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主要方向。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习惯呢?
一、创新要从质疑开始
学生的质疑是激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从质疑开始。质疑的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而,质疑中蕴涵着创新的萌芽。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创新,允许他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能深入思考,敢标新立异,提出的问题就新颖、灵活而又独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为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错,“想象力就是创造力”,一切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适时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精心操作,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每篇课文充满了问号,这样才可激起学生求异思维的浪花,让学生在一天天的训练中,自然地养成了求异思维的习惯,有了这样的能力,才是学生学习最成功的表现。求异思维的大门一开,势必开阔他们思想的视野,为灵活地提出自己的主张看法,打下结实的基础。
四、利用“假想”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思维创造性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假想”可以创设比照材料,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内容,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五、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使之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作为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好语文课、说话课,甚至是课外活动时间,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思考、发言的时间与空间,面向全体,把创新的阳光洒向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鼓励引导学生从潜意识的创新向有意识的创新发展。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应持之以恒,不断深入地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思考,使他们养成求异、求新的思维习惯。让我们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阳光洒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相信不久之后,学生的创新之花就会争奇斗艳地开放。
(乐清市白石镇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