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启发式教学的魅力
2011-12-29刘艳菊
成才之路 2011年13期
当今教育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做到减负不减质呢?这就要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使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教师发挥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相结合,围绕“疑”展开教学活动,重视老师的适时启发,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逐渐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主要分四部走。
一、激疑——创设问题情景,促发疑问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有了疑问,才会有求知欲,才会深入探究,才会深入思考。它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然而,孩子由于阅历浅、见闻少,他所拥有的知识圈子小,因而知识空白也相对存在。因此,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多样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感到知识的不足,产生疑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问我”为“我要问”。 例如在教授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时,教师提问:“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为什么?不写这一段可以吗?为什么?”为了达到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深刻理解文章主旨,特问这样一个问题。经过思考,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就理解了文章主旨。
二、思疑——师生一起分析讨论,确定疑之关键,引导其深入思考
凡是属于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的地方,教师应该启迪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我在讲授《孔乙己》时,就引导学生思考结尾部分孔乙己用手走来、走去的深刻用意。学生似乎很不理解,结合写作背景并认真讨论之后才明白:两个“走”字实际上控诉了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狠毒和孔乙己的心酸,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三、悟疑——提供欠缺的背景知识,及时点拨
当学生在疑之关键处苦苦思索仍不得其解时,教师就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对解决目前的问题所缺少的背景知识,在其可理解范围内,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促进其顿悟,解决疑惑。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就应将文中涉及的古代知识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义以及文学现象。
四、解疑、拓疑——解答疑问,深化认识,发散思维,链接生活
教师对学生悟出的观点道理进行及时点评、反馈,学生从教师的解答疑问总结归纳中,深化认识。链接生活,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语文教师启发式教学的完美结束和重要补充。比如在学习古仁人的思想情操时,总会引导学生思考古人的这种思想情操对现今社会有没有现实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启发式教学就是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经,以疑为纬,在充满合作互动与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中,给学生以紧张而饱满的智力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够主动、充分、自由地进行有意义学习,并且链接生活,发展人格,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唐山市丰南区柳树0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