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1-12-29甘燕萍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4期

  语文美育是指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发掘语文课程中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期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
  语文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美育在新课程理念下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当他们的心灵对于多种思想、形象以及他们所看到的、感到的和想到的一切事物的感情色彩都敏感的时候,就要使美育成为道德教育的强大手段,培养青少年具有崇高的、善良的和诚挚的精神品质,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任务。
  此外,就语文教材的特点来说,语文也是文学,兼具文学的特点。总览中学语文教材,它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对象,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一篇篇文学作品的赏析,来作为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出美的因素,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探索美
  文学是通过“情”来感动人的。文章的每一个表象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抓住文章内在的“情”,往往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语文教育乃至审美教育的目的。如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一种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学生读后,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从而树立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品把学生的趣味引向善良美丽的境界,给人以启迪,让人从中获得美的陶冶。
  可见,只有把握课文内在的“情”,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达到美育的效果。
  二、把握好人物形象,让学生正确理解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比如《音乐巨匠贝多芬》中贝多芬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巨人形象,《藤野先生》中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美好的情操,就能引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热情与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作为艺术形象都是有审美价值的,经过提炼、概括,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丑恶,同样具有审美价值。《范进中举》中就刻画了胡屠户这个庸俗市侩小人的形象,作者采用化丑为美的艺术手法,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的美,一方面揭露了丑,引起读者的憎恨与嘲笑,从而间接地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另一方面运用了夸张、讽刺、对比等表现手法,对丑的事物进行了艺术加工,从而使丑的形象变成了美的艺术。学生在yM5KAYtp9mnZdg3rsWom7vF22J1KRy1p1se9YZPUvV8=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美的魅力,得到了美的熏陶。
  另外,文学形象的美不仅表现在人物形象上,还表现在自然现象中。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风云雷电等自然景物,经过艺术加工,同样能成为一种文学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把握这些景象,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学的教育意义。
  三、认真品味文学语言,让学生感悟语言的艺术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塑造形象和典型来反映现实的,所以,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一个作家如果不能把他在生活中获取的素材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那么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说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优美的语言。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不少语言优美的文章,如《三峡》的朴素自然,《醉翁亭记》的流畅婉转,《大自然的语言》的生动典雅,《范进中举》的辛辣讽刺等,这些文章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呈现给读者千姿百态的美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语言的表现力量,深入地感受语言的艺术美,从指导学生赏析语言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审美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审美教育应当贯穿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武宣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