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之有效教学
2011-12-29沈惠芳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4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下面笔者就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及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有效教学的功夫在课前——吃透文本
课堂教学都向我们显示,课前准备越充分,预设越好,课堂效果就越好。
1.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阅读课的前提。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变换角度去深入感受领会文本,或者站在作者的角度;或者站在学生或教师的角度;或者站在其他读者的角度,当然重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要学什么,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怎么教学生,这样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2.课前预习有实效
多年的实践研究让我们悟出了“师生共同带着教材走进课堂”是一条值得研究的教学思路。为此,我们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自学四部曲”。
(1)我学会的生字——新教材到了四年级,课文后面不再列出统一的生字表,学生要学哪些生字,由学生自主决定。教材要求学生自己划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自己确定的生字。我设计这一步意在诱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重点地选择内容、选择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在理解词义上鼓励学生经常查阅字典,以督促他们不忘使用工具书,练就技能。
(2)我读懂了——意在让学生在自学中,主veg5jxThOCphLuIQSYNt/A==动地想方设法去获取课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课文大意,或与课文有关的人、物、事,或是一些相关知识。由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我有疑问——这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好场所,意在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问,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培养探究精神。
(4)我解决了第几个疑问——意在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在释放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并掌握知识,打开思维之门,在创造性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智力。
3.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智慧地选择教学策略的过程。我觉得采用“选点突破”的教学策略最为有效,就是根据课文和学生情况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有嚼头”的地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达到对课文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语文教学设计中最难的是准确找出“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全文,极为简洁地处理教材。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在课中——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其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
三、有效教学的促进在课后——实践延伸
“课堂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课后延伸”是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将学习活动和课后体验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科学知识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小集团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