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疑
2011-12-29周环环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4期
《学弈》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作品,也是六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入门。笔者先前感觉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有一定难度,尤其在朗读时难以把握节奏,不会断句,更别说读出韵味来了。可是在本案例中,教者却巧设疑障,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但使学生读通、读懂了文言文,而且读得很有韵味。课堂上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朴实无华的课堂却蕴藏着无穷的生命力。
一、教学实例
教学伊始,张老师便直接在黑板上出示了几则文言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后,提问,引导——
师:同学们,读这些句子时,与我们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受?
生:拗口,精炼。
师:这就是古文的特点,用简短的句子表达复杂的意思,古文也叫文言文。学习古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奕》,大家有信心读好吗?
生(齐):有!
教师接下来让学生自由试读,要求读准字音,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断句、停顿、字音的把握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留下第一印象,然后教师让学生来评价自己的朗读水平,学生都说老师读得好,既流利又有感情,而且比较慢。教师相机提问——
师:老师之所以读得这么好,是因为我有读好文言文的小窍门,你们想知道吗?
生(齐):想。
师:大家再试着读一读,找一找这个小窍门,看谁能找到。
接着教师采取了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等方式反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兴趣高涨,在寻找窍门的过程中已经熟读了课文。紧接着,教师进行抽查,叫一位女同学朗读。读完后,教师发现她读得比一开始流畅多了,便进行评价鼓励——
师:你读得真好。看来,你找到读好文言文的小窍门了,是什么呢?
生:没……就是多读了几遍。
师: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也是老师的小窍门。
学生恍然大悟。教师接着让学生逐句与下面的译文相对应自主理解课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去读懂每句的意思。最后让同学们串起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全文的意思。在学生基本理解了文意后,教师又叫一位男生来读文,认真倾听,仔细看文,然后作出评价——
生:我觉得他读得特别好,停顿和语气听着特别舒服。
师:为什么他读得比前面有韵味了呢?
生:因为他理解了文章的意思。
师:对,因为他读懂了每一句的意思,所以读出了韵律美。这又是进一步读好文言文的方法,只有读懂了,才能读出美感。那么读通读懂文章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下棋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人在曹营心在汉”。
师(为他喝彩,叫道):说得好!
师:两个人同在一起学棋,成绩差别却很大。其原因在于其中一人专心致志,而另外一人却心不在焉,用同学们的话说就是“心在曹营心在汉”哪!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个?
学生阐述了喜欢那个专心致志的人的理由,教师随机又让他们说说在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事发生。学生分别从正、反面说明了自己或班上同学身上发生过的相关事情,造成的后果是不一样的。教师随机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背诵,个别学生已完整的背诵文章。没过两分钟,大多数学生都背会了。
二、教学评析
文言文是传承经典文化的载体。小学生适当接触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名篇,对学习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语文能力都很有帮助。本节课中张老师运用简单朴实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将学生逐步引入文言文的语境中来,不仅读通、读懂了文言文,还使学生读出了韵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受到了熏陶。
导入时设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重学生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并没有将本课的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是出示了和本课毫无关系的几则文言名句,让学生试读,切身体会在朗读文言句子时所面对的困惑和疑难,注重了学生的亲身感受。当教师提出“读完后有何感受”这个问题时,学生真实地反映了自己在朗读中感受到的障碍。教师的这种导入设计可谓巧妙!
最后,结合学生自身的事例,进一步体会了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教师深入地引导学生正确的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教育得到升华。在这样一节普普通通的随堂课中,闪烁着教育者智慧的火花,学生、听者都有很大收获,这样的课堂才是最具生命力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柴家台小学)